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05卷五 子下06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05卷五 子下06
養老送終,人之大事
【原文】
葬者,人子之大事。死者以窀穸為安宅,兆而未葬,猶行而未有歸也。是以孝子雖愛親,留之不敢久也。古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誠由禮物有厚薄,奔赴有遠近,不如是不能集也。國家諸今,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蓋以待同位外姻之會葬者適時之宜,更為中制也,《禮》:未葬不變服,啜粥,居倚廬,寢苫枕塊,既虞而後有所變,蓋孝子之心,以為親未獲所安,已不敢即安也。
【譯述】
父母去世後安葬,是為人子女的一件大事。死亡的人把墓穴當作房屋,為死者選好墓地卻未埋葬,就像活人出行而沒有歸家一樣。因此孝子雖然很愛戴他的父母,但是留下他們的遺體也不敢太久。古代規定皇帝死後七個月下葬,諸侯五個月,大夫三個月,一般士民則是一個多月。由於送葬的禮物有厚薄,來參加葬禮的親戚有路程遠近之別,所以不這樣分別規定期限,那些參加葬禮的人和禮物就不能聚齊。國家法令規定,王公以下的人死後三個月都要安葬,大概是要等待親戚朋友都能會齊,這樣更合適。《禮記》說:亡父亡母沒有安葬,子女不能更換喪服,只能吃點稀飯,住在臨時搭蓋的簡陋的棚子裡,睡在草席上面,以土塊為枕頭。等到亡父亡母埋葬拜祭以後,穿戴居處才能有所改變。這大概是因為孝子的內心覺得父母沒有安葬,自己也不敢安居。
【原文】
漢蜀郡太守廉范,王莽大司徒丹之孫也。父遭喪亂,客死于蜀漢,範遂流寓西州。西州平,歸鄉里。年五十,辭母西迎父喪。蜀都太守張穆,丹之故吏,重資送範。範無所受,與客步負喪歸葭萌。載船觸石破沒,範抱持棺柩,遂俱沉溺。眾傷其義,鉤求得之,療救僅免於死,卒得歸葬。
【譯述】
東漢蜀郡太守廉范,是王莽的大司徒廉丹的孫子。父親遭遇戰亂,客死于蜀漢,廉範就寄居在西州。西州平定之後,他回到家鄉。五十多歲的時候,他辭別母親到西蜀去遷葬亡父。蜀都太守張穆是廉丹的部下,送給廉範很多錢財,廉範一點也不接受,與別人一起帶著亡父的棺柩步行回到葭萌縣。他們乘坐的船隻觸石破裂沉沒,廉范抱著父親的棺柩一起沉入水中,眾人為他的孝心所感動,將他和棺柩一起救起。經過搶救治療,他沒有死,終於回去安葬了父親的棺柩。
【原文】
宋會稽賈恩,母亡未葬,為鄰火所逼,恩及妻栢氏號泣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恩及栢氏俱燒死。有司奏,改其裡為“孝義裡”,蠲租布三世,追贈恩顯親左尉。
【譯述】
宋代會稽的賈恩,母親去世還未來得及安葬,正碰上鄰居失了火,燒到了自己家的院子裡。賈恩和妻子栢氏一邊哭泣,一邊救火。鄰近的人都趕來幫助救火,母親的棺柩終於保住了,但賈恩和他的妻子卻都被燒死了。地方官奏請皇上,因此而將賈恩居住的這條里弄改名為“孝義裡”,免除這裡的人三代的租稅,並追封賈恩為顯親左尉。
【原文】
會稽郭原平,父亡,為塋壙凶功不欲假人,己雖巧而不解作墓,乃訪邑中有塋墓者,助之運力,經時展勤,久乃閑練。又自賣丁夫以供眾費。窀穸之事,儉而當禮,性無術學,因心自然。葬畢,詣所買主,執役無懈,與諸奴分務,讓逸取勞,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嘗暫替。傭賃養母,有餘聚以自贖。
【譯述】
會稽的郭原平,父親去世,修造墓室不願意用別人,但他自己雖然心靈手巧,卻不會修造墓室,於是他尋找鎮上專門營建墓室的匠人,幫人家幹活,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他終於學會了。他又出賣相當與十個勞動力的徭役,來解決為父親下葬所需的費用。營造墓穴,應當既簡單又符合禮儀,本來也沒有什麼學問,只要心誠合乎禮法就可以。郭原平安葬父親後,就去那些買他勞動力的買主家,非常勤懇地幹活。他與那些和他一起幹活的傭人奴僕分工的時候,總是把輕鬆的活讓給別人,自己選擇累活。主人不忍心使用他,常常讓他回去,但原平服役毫不懈怠,從沒有讓別人替代過。他靠為別人做傭人來養活母親,如果生活有餘,就贖回那些出賣的勞役。
【原文】
海虞令何子平,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晝夜號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不就清涼,一日以數合米為粥,不進鹽菜。所居屋敗,不蔽風日,兄子伯與欲為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伸,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興宗為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為營塚壙。
【譯述】
海虞令何子平,母親去世後,辭官居喪,他哀悼母親都超過了常禮,每次哭喪的時候,他都昏死過去,好半天才能蘇醒過來。這時正是大明末,東部地區鬧饑荒,接著又是戰亂,他八年都無法安葬母親。這期間,他晝夜號哭,就好象在袒括期間一樣。他冬天不穿棉衣,暑天不乘涼,每天僅吃很少的一點粥,不吃鹹鹽和蔬菜。他所住的房屋破敗不堪,不能遮蔽風雨,他的侄兒伯與想為他修房,何子平不讓修,說:“我安葬母親的事未完成,等於是一個有罪的人,怎麼能住好房子呢?”這時蔡興宗擔任會稽太守,對他大加表彰和獎賞,並為他的母親修建了墓室。
【原文】
新野庾震喪父母,居貧無以葬,賃書以營事,至手掌穿,然後成葬事。賢者於葬,何如其汲汲也。今世俗信術者妄言,以為葬不擇地及歲月日時,則子孫不利,禍殃總至,乃至終喪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終身,或累世,猶不葬,至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棄,失亡屍柩,不知所之者,豈不哀哉!人所貴有子孫者,為死而形體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則與無子孫而死道路者奚以異乎?《詩》雲:“行有死人,尚或之。”況為人子孫,乃忍棄其親而不葬哉!
【譯述】
新野的庾震父母親去世,家裡貧窮無法安葬,他就靠為別人寫字掙錢安葬父母,他寫得手掌都爛了,才湊夠錢安葬了父母。那些賢達之人安葬去世的父母,竟是如此的心情急切,現在的那些信奉巫術的人胡說八道,認為安葬亡父亡母如果不占卜選擇風水寶地和吉利的年、月、日與時辰,就對子孫不利,各種禍事都會一起來。這些人以致於三年服喪結束,除去孝服之後,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有的甚至終身、好幾代,仍不去安葬死去的父母。搞得父母的遺體被水毀火焚,或者被別人拋棄,連屍首都找不著。豈不悲哀!人有子孫的好處就是為了在去世之後有人來安葬自己。既然不去安葬,那麼與無子孫而死在野外無人收屍有啥區別呢?《詩經》說:“路上如果碰到死去的人,還有人來掩埋他。”何況是做子孫的,怎麼能拋棄自己的父母不去安葬呢?
【原文】
唐太常博士呂才敘《葬書》曰:《孝經》雲,“蔔其宅兆而安厝之”。
蓋以窀穸既終,永安體魄,而朝市遷變,泉石交侵,不可前知,故謀之龜筮。近代或選年月,或相墓田,以為一事失所,禍及死生。按《禮》,天子、諸侯、大夫葬,皆有月數,則是古人不擇年月也。《春秋》:九月丁巳葬寧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中,乃克葬。是不擇日也。鄭簡公司墓之室,當道,毀之則朝而窆,不毀則日中而窆,子產不毀。是不擇時也。古之葬者,皆于國都之北,域有常處,是不擇地也。今葬者,以為子孫富貴貧賤夭壽,皆因蔔所致。夫子文為令尹而三已,柳下惠為士師而三黜,討其邱壟,未嘗改移。而野俗無識,妖巫妄言,遂於躄踴之際,擇葬地而希官爵;荼毒之秋,選葬時而規財利。斯言至矣。夫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固非葬所能移。就使能移,孝子何忍委其親不葬而求利己哉?世又有用羌胡法,自焚其柩收燼骨而葬之者,人習為常,恬莫之怪。嗚呼!訛俗悖戾,乃至此乎?或曰:旅宦遠方,貧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就葬?曰:如廉範輩,豈其家富也?延陵季子有言:“骨肉歸複於土,命也,魂氣則無不之也。”舜為天子,巡狩至蒼梧而殂,葬於其野。彼天子猶然,況士民乎!必也無力不能歸其柩,即所亡之地而葬之,不猶愈於毀焚乎?或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具此數者,可以為大孝乎?曰:未也。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為孝;諸侯以保社稷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廟為孝;士以保其祿位為孝。皆謂能成其先人之志,不墜其業者也。
【譯述】
唐朝的太常博士呂才敘《葬書》說:《孝經》裡講,“占卜葬地來安葬死者”。這大概是因為墓穴是終老之地,死者永遠在這裡安息,而人世上的事常有變遷,引水動土經常毀壞墓地,人們在初選墓地時又無法預知這些,所以才借助占卜來確定墓地。現在的人有的挑選年月,有的占卜墓地,以為這件事如果搞不好,就會帶來生死禍事。按照《禮》的規定,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都有固定的月數,這說明古人是不選擇下葬的年月的。《春秋》記載:九月丁巳安葬甯公,正好下雨,不能安葬;戊午日中的時候,得以安葬。這說明古人也不挑選日子。鄭簡公將墓室正好修在了路上,毀之則早晨落葬,不毀則中午落葬。子產不毀。這說明古人下葬是不挑選時間的。古代埋葬死者,都是在國都的北邊,其地方是固定的,這說明古人下葬是不選擇地方的。現在的人安葬死者,以為子孫的富貴、貧賤和長壽、短命都是因為占卜墓地的好壞。子文擔任令尹的時候,三次被解職,柳下惠擔任士師官的時候,三次被罷免,但他們並沒有去改換自家的墓地。而那些野俗無知之人,聽信妖巫胡說八道,便在重喪之時,挑選墓地而覬覦高官厚祿;哀痛之際,挑選下葬的吉日良辰來窺視財利。這話說得太對了。這個世界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本來就不是喪葬之事所能左右的。即使能左右,作為孝子又怎麼能忍心放下父母不去安葬,而以此來謀劃對自己有利的事呢?當世又有用羌、胡等少數民族安葬死人的方法的,把父母親人的靈柩焚燒之後收其骨灰來埋葬。人們已習以為常,對此舉安然無所怪。烏呼!有悖於禮法的行為竟到了如此的地步!有人說:如果在外地做官旅行,而又貧窮,不能將靈柩運回故鄉,像這種情況不燒成骨灰,怎麼能運回故鄉安葬呢?我們說:像廉範那些人,難道他們的家很富有嗎?延陵季子曾說過:人死之後身體歸葬於大地,這表明他沒有生命了,但他的靈魂還能夠到處飄蕩。舜帝在位時,出巡狩獵到達蒼梧而崩殂,舜便葬在了那裡。人家貴為天子,還如此,而況我們一般人呢?如果確實沒有能力將先人的靈柩運回故鄉,那麼就在所亡之地安葬,這不比焚燒掉好嗎?有人問:父母親活著的時候,按禮法來侍奉,死後再按禮來安葬,然後按禮數來祭祀,這幾件事如果做好了,就可以算作是大孝子了吧?回答說:還不算。天子將仁德教化布于百姓,達于四海為孝;諸侯以能夠保有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為孝;卿大夫以能夠守住宗廟光宗耀祖為孝;士官以能夠保住自己的俸祿地位為孝。這都是說,能夠繼承先人的遺志,不使祖宗開創的事業毀於自己之手,這才是大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