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61〜72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61〜72

第六十一計 間接觀察
鬼谷子曰:「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
想考察一個人的虛實,我們往往從他平時流露出來的嗜好和性情去判斷。

第六十二計 養虎為患
鬼谷子曰:「故勝者斗其攻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衷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
勝利者如果為了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只知道炫耀自己的成功,頭腦,只知道炫耀自己的成功,而不懂得繼續追擊敵人,則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禍害,弱小者與一旦從打擊中清醒過來,發奮圖強,他的力量就得到空前的壯大。

第六十三計 主觀大害
鬼谷子曰:「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來,似乎辦的很順利,而實際卻恰恰相反,這就要求賢達之士避免犯「主觀大害」的錯誤,深入生活,調查研究,了解真情,否則,只從主觀意願出發,必然害人害己。

第六十四計 欲將取之
鬼谷子曰:「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我們想要從對方那裡占取什麼,就必須先給予一些,只有這樣,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第六十五計 善用敵人
鬼谷子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在戰爭中,一個君主或統帥,不僅要能任用己方的賢才,而且也要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使敵人中的一些人為他所用。

第六十六計 孤掌難鳴
鬼谷子曰:「出無間,入無聯,獨來獨往,莫之能止」
人多不一定恩那個獲勝,孤掌也發出聲音,只要真理在我們手上,我們就將無敵於天下。

第六十七計 利害相關
鬼谷子曰:「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避白、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
要使對方聽你的話,你就必須要給他指明利害之道。

第六十八計 製造敵人
鬼谷子曰:「鬥郤者,鬥強也。」
所謂敵人,即指一種對自己持敵意的力量,人如果沒有敵對的力量,就不會「相反相成」,事業上你必須有一個假想敵,未來打敗這個假想敵,你才會不斷的努力,上進。【對手是你走向成功的另一支手。】

第六十九計 以敵為師
鬼谷子曰:「效之於人,驗去亂之前,吾歸於誠已」
一個眼光遠大、胸懷大志的統帥,不僅以先賢為師,有時,還要善於向敵人學習。

第七十計 耳食傳謠
鬼谷子曰:「金門空物,眾口能爍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
世多耳食之流,如聞群有譽甲者,則以甲為偶像,甲之一言一行,皆以為然,而不去深究甲言與行之真實,譽其者也許對甲並不完全了解,而聞者更是以訛傳訛。

第七十一計 潛人核心
鬼谷子曰:「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一個智者,善於抓住戰機,派遣人員潛入敵人心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

第七十二計 修成正果
鬼谷子曰:「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
人,經過長時間的修煉,才能與「道」相合,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叫做「真人」。在鬼谷子看來,人生在天地之間,誕生時的天性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是在誕生以後,才隨著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而變化成不同性格的人。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49〜60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49〜60

第四十九計 錄功遺過
鬼谷子曰:「是故智者不用其短,而用與人之所長,智者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聰明的君主對待臣子,應該寬宏大量,多記他們的功勞,少記他們的過失,這樣臣子往往會因感激而以身相報。

第五十計 下詔求賢
鬼谷子曰:「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浴室。」
聖明之人,應該想方設法去收攬人才。

第五十一計 身後之計
鬼谷子曰:「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餘思也。」
賢達之士,即使離開了人世,人們也往往深情的思念他。

第五十二計 退兵制兵
鬼谷子曰:「有退兵之術,有制兵之法,入軍不被甲兵。」
只因心常清靜,施德行善,雖隻身而入,主帥親其賢軍,住卒親其德,敬畏之不暇,豈有加害者乎?有生死之機,動靜之際,有出入之竅,制之者,無處不是生我之門;縱之者,無處不是死我之地;其所出入內外,全無死地。譬如,陸行不遇凶虎,此正是無死地之驗也。非有遠獸之法,非有禁獸之術,不可。

第五十三計 大賢無敵
鬼谷子曰:「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
賢能之士,能詳盡審視地理環境,上能精通天文天象,能夠隨著四季的變化,役使天下之物。

第五十四計 攻國攻敵
鬼谷子曰:「制人者握權也。」
在鬼谷子看來,在攻打敵國時,還要向敵國之容納發起進攻。

第五十五計 兩力均衡
鬼谷子曰:「少則可以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餘。」
世上萬物,既對立又同一。

第五十六計 以隱為顯
鬼谷子曰:「用人之道,用之必隱,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
聰明之士,往往不會到處張揚自己的長處,而是處處讓人。

第五十七計 伏間制勝
鬼谷子曰:「熊之捕擊,必先伏而後動,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
聰明之士,不僅善於在戰場上用兵,而且善於用埋伏下的人員去爭取勝利。

第五十八計 矯枉過正
鬼谷子曰:「聖人見萌芽覷隙,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
一個聰慧之士,一旦國家政治出現了危機時,他就要用國法來挽救,如果情況特別危險,他就必須用嚴酷的刑法來處理紛變的人事。

第五十九計 強而避之
鬼谷子曰:「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
賢明之士應該對強弱之分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懂得避強就弱。

第六十計 誘敵之誘
鬼谷子曰:「聖人所誘,愚智之事皆不疑。」
聖人誘愚,則閉藏之,誘智,則撥之以情。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37〜48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37〜48

第三十七計 不戰為勇
鬼谷子曰:「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賢達之士,往往能夠在不消耗軍費,不打仗的情況下,就能使敵人罷兵求和。這樣的人,人們常常將他比作「神明」。

第三十八計 霸者之資
鬼谷子曰:「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一旦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那些出類拔萃者,就應當挺身而出,抓緊時機去建立一番霸業。

第三十九計 無百年敵
鬼谷子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反於是,杵於彼,其術也。」
世事變換無窮,今天的朋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今天的敵人,也可能明天就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第四十計 降人引路
鬼谷子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易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手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
一個將軍或者統帥,他要說服利用別人的將卒,必然要投其所好,使其對自己有一種感恩的心理。

第四十一計 招賢攉奇
鬼谷子曰:「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結法的種類很多,有內結、外結、生結、死結等。張良友項伯,這是「內結」,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法,這是「外結」,以德服人,以惠懷人,為民某副,為國圖利,這是「生結」,褒揚死者,撫慰死者親屬,這是「死結」。

第四十二計 推己及人
鬼谷子曰:「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

第四十三計 反有所得
鬼谷子曰:「欲強反劍,欲高反下,欲取反予,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致誘之。」
相反的事物,不僅相生相成,並且本身就包含有對方的因素在內,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來對自己無益,而事實上卻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好處。

第四十四計 退避觀戰
鬼谷子曰:「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背可脅而並。」
退避可以觀變,強弱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第四十五計 脫困之法
鬼谷子曰:「中經,謂振窮趨急。」
鬼谷子《中經》講的就是如何解救處於困難,有急難者,一個有大志的人,不論遭遇到什麼環境,他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了脫困,他能受世人不能受之苦,償世人不能償之味,只有這樣他才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第四十六計 以靜制動
鬼谷子曰:「天下之牝,常以靜勝牝,牝【ㄆㄧㄣˋ】以靜為下。」
環境總是有變動的,人事總是有紛爭的,在紛擾的世事中,只要持一顆平靜的心去對待,才不會陷入神智迷亂的境界。

第四十七計 千金買馬
鬼谷子曰:「用賞貴信,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一個君主,他應該有一種良好的德行,只有這樣,才能招募到賢能之士。

第四十八計 兼弱攻味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謙,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謙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
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利用他人的弱點去攻擊他。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25〜36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25〜36

第二十五計 弱可攻強
鬼谷子曰:「故為強者積於弱也,也有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定也,此其道術行也,柔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
弱與強,都是相對而言,在一定的情況下,弱也可以攻強,並能獲得勝利。

第二十六計 無中生有
鬼谷子曰:「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窮」。
儘管天道混混沌沌,君主或將帥也可以由此去推論出世上萬物變化的道理,解說無窮無盡的奧秘。

第二十七計 空中樓閣
鬼谷子曰:「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
明智之士,他善於利用言詞,去構築一個烏托邦的世界,調動己方人的積極性,引誘敵人上鉤。在這裡他要努力運用三寸不爛之舌,將自己陳述的東西說得無比美好,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第二十八計 帶兵帶心
鬼谷子曰:「攝心者,人系其心於己。」
帶兵,必須要以帶心為最高的原則,必須使每個人心裡服從。

第二十九計 一石二鳥
鬼谷子曰:「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敵下。」
一個計謀能夠收到多種效果為佳。

第三十計 四兩千斤
鬼谷子曰:「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
一個統帥或者將領,應該知己知彼。這樣,他就能以「四兩」之力巧勝「千斤之力。

第三十一計 萬金間敵
鬼谷子曰:「事皆有內捷,索使本捷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邑。」
以厚金去進行活動,往往能收到戰場上得不到的結果。

第三十二計 制人行權
鬼谷子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治人者,握權也,見制人者,制命也;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
所謂握權者,知權變;,握其機而應之,使與國家示於我,而為我助,不為他國所爭,制人而不見制於人,全在主動行權,一人被動,整個事情都將被弄糟。

第三十三計 謀泄無功
鬼谷子曰:「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
一個將帥或者統領,要想取得對作戰的勝利,必須得嚴守秘密。

第三十四計 怒傾帝王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怒者,動也。」
明智之士,不僅能以言語說動諸侯,而且能以激怒帝王的方式,使帝王為他的言詞而感動。
第三十五計 萬年大計
鬼谷子曰:「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
一個智者,他的目光遠大,不會因小失大,貪圖近利而損名聲。真正的才略絕不是貪近利而忽略大計遠略的小聰明,而是既要面面關顧,又能大刀闊斧的興利除弊,既老謀深算,又能不拘於習慣形式。

第三十六計 無形之勢
鬼谷子曰:「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時勢,對於一個統帥或者將領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應該在眾人都未留意的時候,悄悄的行動,然後等待時機,一鳴驚人。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13〜24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13〜24

第十三計 忤合深謀
鬼谷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為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尙三就文王,三入殿,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
鬼谷子曰「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就是說古代善於實施忤合之術的人,能夠駕馭四海之內的各家勢力,控制各個諸侯,並且能夠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改換實施措施,然後運用此術以求與明主相合。

第十四計 暗度陳倉
鬼谷子曰:「聖人之道陽,愚人之道陰,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
聰明的將帥,往往會製造一些假象迷惑敵人,暗地裡卻進行著制敵於死命的行動。

第十五計 一點突破
鬼谷子曰:「從外製內,事有因,由而隨也。」
我們要想從外部控制別人的內心,就應該懂得:必須抓住事物的關鍵環節,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十六計 視微成巨
鬼谷子曰:「察其事,論萬物,別雌雄,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一個明智的人,能夠根據細微的徵兆,去推知潛在的重大事件。

第十七計 主客互變
鬼谷子曰:「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有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定也,此其道不行也,柔弱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
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也。

第十八計 納叛招降
鬼谷子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
一個聰明的主帥,應該有一種雄偉的政治家氣魄,他不拒絕任何一個想要歸附自己的人。

第十九計 應敵而動
鬼谷子曰:「從而應之,事無不可。」
所謂「應」,是「迫而後動」「不得已而起」,這裡的「應」不是消極的「無抵抗主義」,而是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的一種方法。一個人,如果處處爭強好勝,他的體力、精神必定消耗得快,生命不會輕舉妄動,而是不斷的鍛鍊自己的體力意志,一直達到能完全克敵制勝的時候,他才會有行動,也就是說,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動則已,一動就勢不可擋。

第二十計 三教九流
鬼谷子曰:「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求近,其有隱括,乃可掙,乃可求,乃可用。」
一個人要想干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廣泛的招納各方面的人才。鄭國子產是一個辦公擇而能使的人,公孫諢能知四國,火而善辯,裨諶、馮簡矛能斷大事,子大叔美而善寫,遇國與國之事,子產問公孫諢,然後與裨諶計議,再讓馮簡矛判斷事情的可行性,一旦事情成功,再讓子大叔寫文來應對賓客。

第二十一計 散縱連橫
鬼谷子曰:「用分威散眾之權,以見其兌威。」
一個聰明之士,能破壞敵人的聯盟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威力。

第二十二計 飛鉗破敵
鬼谷子曰:「飛鉗篇謂『立世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用或稱財貨琦珠、白玉、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間以箝之,將用之天下,必量權度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險阻之難易,人民財貨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說其所望,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三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合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總之,鬼谷子所謂「飛鉗」,就是立勢制勢,就是運用各種手段,造成一種形勢,使得對方、集團或敵國,不能不受我的脅持與控制,而且不能擺脫,即「綴而不失」。

第二十三計 料敵如神
鬼谷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能天下之敵,能知於知,見於不見。」
智者往往能透過錯綜複雜的現象,掌握敵人的真正動向。

第二十四計 間不能人
鬼谷子曰:「籌措萬類之始終,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
智者往往能從微小的細節中捕捉到重大事情的徵兆,識破敵人的陰謀。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01〜12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七十二計術~01〜12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變生於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於制事」。

第一計 陽謀陰謀
鬼谷子曰:「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成者,積德也。」
計謀,有陰謀和陽謀之別,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不可輕視對方,因為事件、環境、情報都有假的。所以聖人應該高深莫測。鬼谷子所謂「陰」,是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第二計 扭轉乾坤
鬼谷子曰:「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
鬼谷子認為,當形勢對我們不利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涵養自己的精神力量,因為只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強大了,才可以扭轉乾坤。

第三計 各個擊破
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谷子認為:要想使對方的威勢分散,我們必須效法伏熊,伺機而動,各個擊破。

第四計 如閉如卦
鬼谷子曰:「環轉因化,莫之所為,退為尤儀。」
鬼谷子說:在作戰時,人們必須象圓環那樣隨機應變,運轉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

第五計 盜盡天機
鬼谷子曰:「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擊、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象之宜。」
鬼谷子認為,一個高明的人,在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應及時抓住事物轉化的時機,去調整或執行自己的計劃。

第六計 一言興邦
鬼谷子曰:「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說話隨口而發,一言錯出,遺禍無窮。

第七計 眾不敵寡
鬼谷子曰:「將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雖盛必衰。」
一個人,一旦他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去做事,即使一時擁有強大的勢力,也必然會失敗;一個人,如果能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去做事,那麼,即使目前勢單力薄,也能以少勝多。

第八計 計中詭計
鬼谷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造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世上萬事千變萬化,一個主帥,必須拿出多個計謀去應付不斷變化的情況。

第九計 天地無常
鬼谷子曰:「天地所變換,既有變換,豈能長久乎?」
天地之間,理本一貫,沒有不變之天氣,沒有不變之人事,一個人只知一味地相信即成的傳統,而不知道革新,他就必然被時代所淘汰。

第十計 推陳出新
鬼谷子曰:「曲則全,枉則過,滿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新陳代謝是宇宙萬物發展的一個規律,一切的創新,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就無法談創新。只有對傳統有了徹底的了解,才能對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分清,然後,剔除傳統中的糟粕,將傳統中的精華部分加以發揚光大。

第十一計 高瞻遠矚
鬼谷子曰:「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亦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眾人不知道的東西,眾人看不見的東西,智者獨能明察秋毫。

第十二計 翻手為背
鬼谷子曰:「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藉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占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變是萬物發展的規律,我們只有運用靈活的而不是機械的方法來處理我們面前的事情,才能勝不驕敗不餒。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7損悅法靈蓍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7損悅法靈蓍
損悅法靈蓍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要效法靈驗的蓍草。
【原文】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 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 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 也。
【譯文】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徵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聖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心神專一,是為了瞭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聖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裏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後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於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瞭解隱微的徵兆,然後再進行決斷。總之,善於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6轉圖法猛獸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6轉圖法猛獸
轉圖法猛獸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必須效法猛獸。
【原文】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譯文】
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聖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於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所以,聖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後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原文】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譯文】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凶、成敗的結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聖人憑藉自然之道,能夠預先瞭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瞭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5散勢法鷙鳥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5散勢法鷙鳥
散勢法鷙鳥
散發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採取行動,要效法鷙鳥。
【原文】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 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 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譯文】
散發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採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於利用對方的間隙採取行動,那麼,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麼,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後矛盾,變化不定。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遊說他,並採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採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所以,那些善於發現間隙(時機)的人,一動,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瞭解對方的計謀。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並發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4分威法伏熊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4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
發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
【原文】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捨,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 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 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我“銖”比較一樣,相關懸殊。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隔。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瞭活動變化的情況,於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藏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3實意法騰蛇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3實意法騰蛇
實意法騰蛇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
【原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 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固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也。寄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 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寄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譯文】
思想充實,產生於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阻隔。思想堅定,心裏便順暢;心裏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神滿足得所,便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藉這種狀況幹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於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計謀是關係國家成敗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生失誤。那麼,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原文】
無為而求,安靜五髒,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種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闢,瞭解造化萬物的規律,發現陰陽二氣周而復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戶便可瞭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瞭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這便叫做“道知”,即憑藉道 來瞭解一切。憑藉道瞭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2養志法靈龜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2養志法靈龜
養志法靈龜
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
【原文】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故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 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譯文】
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欲望,都是放在心裏考慮,那麼,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欲望便無隙可乘;欲望無隙可乘,志向意願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瞭解人。培養志氣就會心裏暢通,瞭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於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瞭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瞭解他的才能。
【原文】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仿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文】
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志向的重要。 如何怒吼著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自己鎮定了,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願充實堅定,威勢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震懾對方。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1盛神法五龍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1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
【原文】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捨,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 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捨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捨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譯文】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信託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裏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採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原文】
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 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捨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 不為,存而捨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於天地的造化。人類瞭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後,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麼事者可以辦到,長存不 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並養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 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遊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0簡介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00簡介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序言
序言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穀,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於《陰符》的精彩描寫。當年蘇秦辭鬼穀子下山,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僕從,遨遊列國 ,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穀子之臨別贈言:「若遊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于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于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本文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穀子研究》〔文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
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故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實意法騰蛇
實意法騰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固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也。寄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寄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散勢法鷙鳥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轉圖法猛獸
轉圖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損悅法靈蓍
損悅法靈蓍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穀。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4卻亂第十四(亡,已失傳)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4卻亂第十四(亡,已失傳)
卻亂第十四(原文現已失傳)(本文內容乃後人猜測整理,僅供參考)
【原文】
將為肢篋探囊發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謂智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故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譯文】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櫃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因此曾經試論這個道理:世俗所說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的財物呢?
【原文】
其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譯文】
那些所謂聖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呢?
【原文】
何以知其然耶?
【譯文】
怎麽能知知道是這樣呢?
【原文】
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罟屋州閭鄉裏者,曷常不法聖人哉!
【譯文】
從前齊國城邑密布,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裏。在整個國土範圍內,賴以建立的宗法製度,管理各級區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聖人的準則的。
【原文】
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並與其聖智之法而盜之。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
【譯文】
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殺掉了齊國國君,而竅得了國家政權。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連同齊國遵循的聖人的智慧和禮地一同竊取了。
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竅國的名聲,然而其統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控制齊國二十代了。
【原文】
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譯文】
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竅取齊國政權時,連同齊國遵循的聖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竅去了,並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3轉丸第十三(亡,已失傳)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3轉丸第十三(亡,已失傳)
轉丸第十三(原文現已失傳)(本文內容乃後人猜測整理,僅供參考)
【原文】
轉丸之用,聖人逸之。概因情理順逆之變,機巧託於無形。然欲易者眾,行難者寡,故聖人無言爾。
【譯文】
轉丸這個技術,知道的權謀高手,都不輕易告訴別人,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大多數人都尋求簡單的捷徑,而願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難的人太少了,所以權謀高手知道,既然轉丸的技術這麼於使用和理解,所以就不輕易講出去了。
【原文】
以損為益,以迂為直,循道而行。如執丸,懷抱而化。圓之軌,順而未梗。若矛戳盾,持虛而將實;若載方物,輻軫一至,鍵其軸,則輕簡遠移焉。
【譯文】
吃虧是福,迂迴前進,這都是道德經的核心,像抱著圓球一樣,擁抱變化。像圓球一樣的滾動,就不會遇見阻礙。這個過程就像,矛攻擊盾一樣,以虛攻實。如果運載彷彿,使用輪子,簡單直接的很願意搬運東西。
【原文】
勢若不濟,待養而成。時機未遂,靜以候之。
【譯文】
如果現在形勢不好,就等待轉化,如果時機沒到,就靜等機遇。
【原文】
蓄德營勢,若執形而驅影,動必應,行必隨,轉丸若戲。
【譯文】
聚集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來營造對自己的好的形勢,抓住了這個根本,形勢就會跟隨你的能量,轉丸這個技巧就更玩遊戲一樣。
【原文】
以損為益者,皆因能任今而顧後;見德若失者,乾坤孰有未定?否而為泰,廢棄至寶,轉丸之道矣。
【譯文】
吃虧是福的人,都是考慮長遠的人,不僅僅顧及眼前,更重要的是考慮未來。每天考慮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不夠的人,不自滿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能量,未來社會會給他預留更大的空間。這時候就是的謙虛其實就是未來的更大的能量。低調才不會被人提前收拾,才有機會等到最後,這就是轉丸的核心。
【原文】
天下萬物營營於四時,寓利弊尚於一形。辨者為始,化者為中,享者為終。
【譯文】
天下萬物其實都一樣,初級的就是看清楚形式,中級的就是能夠適應變化,享受就會停止結束,永遠都在中間不斷地前行,而不是享受,享受意味著終結。(孟子有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原文】
為利之大要,在勢之強弱。勝於強勢之必然,機巧化變,要在弱之。強弱相形示之,隨機而動,便宜行焉,轉於勢之強弱。
【譯文】
利益的本源是勢力的強弱。想戰勝強大的勢力,必須讓自己低調。該強的時候要展示強大,別人才會尊重你,該弱勢的時候要屈服,這樣才不會受到傷害。這樣能夠轉化勢力。
【原文】
趨利避害,人之本,始於安然。承接功譽於私,遣返弊禍。功多譽顯,積弊為災,往復推之,轉於利弊之安。
【譯文】
趨利避害,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都是想邀功,逃避禍患。但是功勞大了,別人就會嫉妒,從而就會有禍患,從好處就變成了壞處。這時候好事就變成了壞事。(再比如塞翁失馬,壞事有變成了好事)好壞都不是固定的,都是變化的。
【原文】
陰陽丸轉,損益之變,因化為用。
【譯文】
動態的看待事物的變化,這是轉丸的重要作用。
【結論】
本篇轉丸展示的核心是太極。陰陽轉換,周而復始。強弱易位,待時而動。處在低位,才不會被成為眾矢之的,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在低位的時候,要適當高調,引起別人的重視,在高位的時候要適當低調,別人尊敬。強弱一直在變化,不要自暴自棄自己的低位,積極的擁抱變化,就能夠獲得成功。
轉丸,就像正三角形,正四邊形一樣每個角都互相牽制,相互利用。每個點離中心距離都一樣,每個邊都一樣長,如果沒有外力作用將會一直保持,一旦其中的一角破累,就會形成一盤散沙,相當於天下大亂。

【釋說】
鬼穀子—轉丸 東漢四球傳
轉丸可以簡單理解為轉球。
可以想像一下指尖轉籃球的場景。
經過了卷上基本學習,卷中揣摩權謀決符言,已經擁有了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充分。那麼最後怎樣決勝呢?如果在有利的高位就維持這個局勢的均衡,不能讓球掉下來,越轉越嗨。如果在低位就做一個破局者,把球搶過來,或把球拍掉。
轉球的目標有了,但具體怎麼玩,已經找不到正版原文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浩瀚史料中找到它的一些規律。
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豪族、軍閥四大政治勢力博弈,幼小的皇帝居中。看似危險 ,實則穩定。外戚與宦官本質都依附於皇權。不管是外戚當權還是宦官掌權,他們都會拼命的維護皇權,強大的皇權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之間又是水火不容,鬥的不休不止。豪族與軍閥本質是削弱皇權甚至重建皇權,自然會對宦官外戚掌權恨的咬牙切齒。因為漢朝還沒有科舉制,所以官員士大夫基本上全是豪族子弟,他們掌握了話語權對宦官與外戚口誅筆伐,表面上要歸政于天子,其實在削弱皇權,擴大豪族的勢力。豪族與軍閥之間又有矛盾。但同時四大勢力之間又可轉換身份,相互聯合,實在是好刺激的遊戲。
更驚人的是這個遊戲持續了一百多年,客觀上形成了一種四權分立的政治格局,比三權分立還要穩固。有人說東漢弱。君不見東漢動亂之後分裂成三國,魏國可馬踏塞北劍指遼東,吳國可遠達東南亞,蜀國可吊打南蠻西羌,你能說東漢弱嗎? 最後東漢的四球遊戲毀於萌萌噠袁本初手裡。豪族出身的袁紹向外戚何進建議引軍閥董卓進京殺盡宦官。宦官反而率先動手殺死了外戚何進。外戚出局。隨後,袁紹袁術帶兵又把宦官屠盡。宦官出局。軍閥董卓入京,老司機董卓懂規則,沒有按豪族的劇本演戲,廢少立獻,認董太后為姐。變身為新的外戚。等於告訴所有玩家,系統升級,遊戲繼續。以王允,袁紹為代表的豪族不幹了,玩了半天還是外戚贏了,這不扯淡嗎?於是袁紹搖身一變成為十八路軍聯盟盟主,新軍閥領袖。王允使用美人計使讓呂布殺董卓,外戚再次出局。各大豪族紛紛招募軍隊成為新的軍閥,漢室宗親、底層百姓也紛紛崛起,天下分崩離析,東漢四球遊戲結束了,新的遊戲才剛剛開始。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2符言第十二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2符言第十二
(“符言”的含義是:經過驗證的完全符合規律的言語。本篇分九段,講君主應該注意的九個問題。)
【原文】
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靜而不與,虛心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
【譯文】
安定從容,正色詳靜,胸有成竹,可通融問題與原則問題分得清。善於居位元靜觀,不纏身於具體事務,不過多指手畫腳。心平氣靜坐待桀驁之臣自己倒楣失敗。 以上是講如何保持君位。
【原文】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
【譯文】
眼睛以視力清楚為貴,耳朵以聽力靈敏為貴,心以具有智慧為貴。如果用天下人的眼睛來觀察一切,就沒有什麼看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來聽取一切,就沒有什麼聽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心來思考一切,就沒有什麼不懂得。各種人才都有集中起來,任用他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君主的明察就誰也堵塞不了。
以上是將如何保持明察。
【原文】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右主德。
【譯文】
聽取採納意見的方法是:不要胡亂許諾,也不要胡亂拒絕。如果隨便許諾,對方便會保守自滿;如果隨便拒絕,對方便會閉口不說,堵塞了言路。高山再高,抬起頭可看到它的頂點;深淵再深,也可以測量出它的深度;君主處在最尊貴的位置,只要方法公正而沉著,就沒有誰可以探測出他的高深。
以上講如何聽取意見。
【原文】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右主賞。
【譯文】
實行獎賞以講信用為貴,實行刑罰以公正為貴。賞賜講信用,刑罰講公正,都要從君主身邊的人和事做起,這便可以使遠離自己的人暗中受到感化。真誠地實行這種辦法,可以使天下的人和神明都信服;那些想干犯君主的小人,就無隙可乘了。
以上講如何實行賞賜。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右主問。
【譯文】
君主詢問的範圍,包括天上、地下、人間三個方面。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的情況都要瞭解得清清楚楚,那就不會存在什麼被蒙蔽和迷惑的事了。
以上講如何詢問情況。
【原文】
心為九窮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久長。右主因。
【譯文】
心是主宰各種器官的,君主是主宰各種官吏的。做好事的官員,君主賞賜他;幹壞事的官員,君主邊懲罰他。君主順應他們表現出來的一切施行賞罰,就不會勞神費力。聖人能夠任用官吏,便能掌握他們;因順形勢而遵循道理,所以能夠長治久安。
以上講君主因勢順理管理官吏。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右主周。
【譯文】
國君不可以不周全地瞭解一切。如果國君不周全地瞭解一切,群臣就會作亂。一切事物都在悄悄地不斷變化,如果內外阻隔,情況不明,又怎麼知道採取行動?如果不善於掌握開合之術,就不能發現事物的本原。
以上講君主要周全地瞭解一切。
【原文】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更。右主參。
【譯文】
一要使眼睛看得更遠,二要使耳朵聽得更遠,三要使心裡洞察一切。能夠瞭解千里之外的情況,能夠瞭解隱秘微小的事情,這便叫做洞察。如果能夠洞察一切,天下為非作歹的壞人就都會暗暗地改變自己的惡劣行為。
以上講如何洞察驗證一切。
【原文】
循名而為,實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右主名。
【譯文】
遵循名分去做事,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名分和實際相互助長,相輔相成。所以說:名分適當,就說明它是從實在中產生的;實在之物,是從事理中產生的。事理是從名分和實在的品格中抽象出來的。品格是從和諧中產生的;和諧是從適當中產生的。
以上講如何把握住名分。
【結論】
(本篇分九段,分別討論在九個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是如何保持君主的地位;
二是如何吸收天下的人才與智慧以保持明察;
三是如何廣泛地聽取意見;
四是如何 掌握賞賜與刑罰;
五是如何詢問把握各種知識;
六是如何駕馭各種官吏;
七是如何周密地瞭解情況;
八是如何洞察檢驗一切;
就是如何注意名實關係的恰如其分。)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1決篇第十一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1決篇第十一
(決者,決定、決斷、決策也。本篇談關於決斷事務的方法。做出決斷要順應人之常情,決斷要趨利避害,還要參照以往、檢驗將來、參照慣例。勇於決斷而又善於決斷者,謀劃事情就能成功。)
【原文】
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譯文】
凡是決斷事情,一定要根據心中存在的疑慮。人們希望自己有幸福,害怕自己有災難。如果善於誘導,最終就會消除疑惑和偏頗。決策必須給對方帶來利益,沒有這種利益他就不會接受我們的決策,就會後悔當初委託我們來決策。假如決策能給他帶來好處,但你若把這種利益隱藏在對他不利的形式中,他就不會接受你的決策,並會因此而疏遠你。所以說,決策如果不會給對方帶來利益,甚至會使對方遭到損害,就是一種失誤的決策。
【原文】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于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事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譯文】
聖人能夠辦成大事業的原因和手段有五種:有時用道德公開感化別人;有時用計謀暗中傷害別人;有時用忠實的態度收服別人;有時用包瞞的辦法掩護別人;有時用公平慣常的辦法對待別人。五種手段針對五種不同的物件。使用這些手段的方式有區別。公開辦事,用道德感化別人,要力求說話前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暗中謀劃,用手段傷害別人,要善於說兩種話。有時公開辦事,有時暗中辦事,有時用慣常的辦法,有時用機巧的手段。這四種方式都可以微妙地使用。在決斷事情時,用過去的事來衡量,用將來的事來檢驗,用平日經常發生的事來參考佐證。如果可行的話,便要決斷下來。
【原文】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譯文】
給王公大人謀劃事情,有五種情況可以立即決斷:如果那事情高雅又能獲得美好聲譽,只要能實行,就馬上決斷;如果那事情不用花費財物和力氣便可以容易地獲得成功,就馬上決斷;那事情辦起來要費力,要忍受勞累困苦,但是又不能停下來不做,只要能實行,也要馬上決斷;能排除憂患的事,只要能實行,就馬上決斷;能追求到幸福的事,只要能實行,就馬上決斷。
【原文】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譯文】
總之,決斷事情與消除疑慮,是辦好各種事務的關鍵,關係到社會的治亂,關係到事業的成敗,是非常難辦的,要認真對付。所以,即使是聖明的先王,也要用蓍草和龜甲占卜,從而使自己的決斷正確無誤。
【結論】
(本篇的中心是“決情斷疑”,全篇分三層:
第一層講決斷疑難的關鍵是“趨利”與“避害”。
第二層講如何進行決斷,包括五種對待手段、四種具體方式、五種可以立即決斷的情況。
第三層收束全篇,強調決斷的重要性。)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0謀篇第十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10謀篇第十
(謀,謀略。《謀篇》主要透露如何講究謀略,出謀劃策。)
【原文】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
【譯文】
凡是謀劃策略,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即首先要追尋所面臨問題的起因,進而探求事物發展的過程和現狀。掌握了這些,才可以制定三種策略。所謂三種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將這三種策略互相參驗,互補互取,就能謀劃出良策奇謀來。
【原文】
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譯文】
奇妙的謀略順從事理,沒有阻塞,可以辦好各種事情。從古如此,都必須遵循。鄭國人進山采玉的時候,一定要駕著司南車,那是為了不迷失方向;那麼,度測別人的才能、衡量別人的能力、揣摩別人的真情,也就是因事立計的指南車。
【原文】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其類一也。
【譯文】
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親近的人,是因為雙方都能獲得成效;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疏遠的人,是因為只有一方獲得成效;凡是同時被人憎惡而互相親近的人,是因為他們都受到損害;同時被人憎惡而互相疏遠的人,是因為只有一方受到損害;所以,相互有利就親近,相互損害就疏遠,這是經常發生的事,也是考察人們關係親、疏、遠、近的一種根本方法。
【原文】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譯文】
牆體崩壞都是從縫隙開始的,樹木從有節疤的地方折斷,縫隙與節疤,便是牆和樹木的分界之處。新情況新問題是舊事物發展變化而來的,為了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才產生了謀略,由謀略再產生出實施計畫,實施計畫一定要經過討論議論,商討議論必定產生遊説的言辭;遊説是為了進取;有進取,就有退卻;退卻,就要有節制。因而要使用近退有節、迴旋有餘的辦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任何事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任何計謀的產生程式都是如此。
【原文】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于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譯文】
品德高貴的人輕視財物,不可以用利益去誘惑他,但可以讓他為我們提供經費;勇敢的人不怕危難,不可能用禍患嚇住他,倒可以讓他擔當危險的責任;智識之士通達事理,不可以用欺騙的手段對待他,可向他講明道理,使他建功立業—這是可以利用的三種人才。
【原文】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譯文】
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成才的懦弱者容易被嚇住,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應該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手段。
【原文】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于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譯文】
強大,是從弱小開始而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筆直通行,是從彎曲開始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有餘,是從不足開始而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這就是運用計謀權術的結果。
【原文】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譯文】
如果對方表面上與我們親善而內心卻相當疏遠,就應該設法去改變他的內心;如果對方內心贊同我們而表面上裝作冷淡,就要通過遊説改變他的表面態度。 要順著對方的疑慮來消除它;順著對方所瞭解的情況來證實它;順著對方的言論來總結出實施要點;順著對方的形勢來成就它;根據對方所厭惡的東西,為他謀劃出對付的辦法;根據對方所擔心的東西,為他設法排除;
要琢磨透對方的心意去恐嚇他,用高超的議論激勵對方使他行動起來,對方不理解時,要微妙地引用先例和事實來驗證,讓他外表與內心相符從而接受我們的計謀。如果以上辦法還不能使其覺悟,就隔絕他的視聽,閉塞他的耳目,打亂他的思維,迷惑他的理智,進而使其接受我們的意見,這就是所謂的計謀。
【原文】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譯文】
在商定和使用謀略時,公開商討,不如私下密謀;私下密謀,不如結成盟黨;結成了鞏固的聯盟,別人就無隙可乘了。正常的謀略,不如出人意料的奇特的謀略,奇計使對方無法預測,像流水一樣無法阻擋。
【原文】
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譯文】
所以,游説君主,一定要跟他講奇特的謀略;游説大臣,一定要跟他講私人的利害。自身處於親近的地位,但說話不貼心,便會被疏遠;自身處於疏遠地位,但說話太重,深入內情,就會招來危險。
【原文】
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譯文】
不要把別人不情願的事強加給他;也不要把別人無法瞭解的事勉強教導他。別人有什麼愛好,要學習仿效;別人有什麽厭惡,要避開為他隱諱。這叫做暗中揣摩別人的內心而行動,從而取得他公開的贊同與合作。將要除掉某人,先要放縱他;放縱他正是為了趁機制服他。
【原文】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譯文】
要貌似中正平和不隨便表示喜悅和厭惡,這樣別人就敢把真心交給你,把自己託付給你。能夠瞭解、掌握的人,才可以使用他;不可以瞭解、掌握的人,是智謀之士所不使用的人。
【原文】
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譯文】
所以說,辦事以能控制別人為貴,而不以被別人控制為貴。所謂控制別人,就是要自己掌握權柄;所謂被別人控制,就是被別人掌握命運,供人驅使。
【原文】
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譯文】
所以,聖人的謀略隱蔽,不露聲色;愚人的謀略公開,大肆張揚。跟聰明的人辦事容易,跟不聰明的人辦事困難。由此看來,面臨滅亡者是不能使其生存的,面臨危險者是不能使其安定的。聖智之人做事表面上看好似沒什麼道道,實際上早已使足了智謀。智謀要用在普通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
【原文】
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之義,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以榖遠近之誘。
【譯文】
運用智謀時,看到可以成功,就選擇一些事自己去做;看到不能成功,就選取一些事讓別人去做。所以說智聖之人都是暗用手段。常言道:“天地變化運轉,表現在高深;聖人制定謀略,表現在隱秘。”不在於表面講忠、信、仁、義,只要內心中正就可以了。能夠明白這種道理的人,就可以跟他討論謀略。能夠掌握這種道理的人,就可以與他商討處理一切遠近事物。
【結論】
(本篇討論謀略,可分四層:
第一層講為別人謀劃事情要確立標準。
第二層講謀略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從微小處入手,積累漸進。
第三層講遊說與謀略必須注意人際關係,因順對方,注意隱秘奇巧。
第四層講遊說與謀略必須適應對方的情況,不露聲色。)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9權篇第九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9權篇第九
(權,稱錘,引申為衡量、變化。本篇主旨:要根據遊說物件的特點而反復衡量、修飾遊說的言辭,以達目的。)
【原文】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譯文】
遊說,就是說服對方;說服對方,是為了憑藉他的力量做一番事業。修飾言辭,是為了借助言辭的力量去說服人;借助言辭的力量,必然要對言辭增減剪裁,以適合對方心理。應答別人的言辭必須流利,流利的言辭便於輕鬆靈活地討論問題。言辭要義理充足順理成章,必須把道理闡述明瞭;闡述明瞭,可以用具體事例來驗證。詰難的語言,是為了反駁別人的意見;反駁的目的,是為了引誘別人說出心中隱秘的打算。
【原文】
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決而於勇;戚言者,權而於信;靜言者,反而於勝。
【譯文】
奸巧的言論,諂媚討好,是為了博取忠心耿耿的名聲;阿諛的言論,博采事例論證,是為了顯示智慧;平實的言論,果決而顯示出勇敢;表現憂心忡忡的言論,善於權變,而顯示出可靠;鎮靜的語言,改正原來的不足,以圖取得勝利。
【原文】
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疑者,決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譯文】
所謂“諂媚”,是預先揣摩到對方的意願,順承他的欲望,以博取歡心;所謂“淵博”,是指堆砌辭藻,以炫耀自己;所謂“權變”,是指善於選擇謀略,然後開口說話;所謂“果決”,是說話斬釘截鐵,毫不猶豫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所謂“反”,就是轉變到反面,改正原來的不足,堵塞錯誤,以圖取勝。
【原文】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覩要得理。
【譯文】
嘴巴是各種隱秘情感的門閂,要守好口如同栓好門閂,保守思想感情的機密。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輔佐器官,能夠用以窺探事物的矛盾,發現奸邪的人和事。所以說,耳目、嘴巴、心三者要調和呼應,選擇有利的途徑,然後行動。要言辭繁多,而不混亂;到處自由活動,而不迷失方向;情況千變萬化,而不發生危險。其關鍵是能夠觀察並掌握要點和規律。
【原文】
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故不事也。
【譯文】
所以說,沒有視力者不可能顯示給他各種顏色,對沒有聽力者不可能告訴他音樂。因此,有些人是無法交往的,他或者思想閉塞,不可能開通;或者心胸狹窄,不可能接受什麼。這種閉塞不通的人,是不必理會的。
【原文】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譯文】
古人說過:嘴巴可以吃東西,卻不可以隨便說話。語言往往是有忌諱的。俗話說:眾口鑠金,就是說,人們說話,往往由於私心而歪曲真相。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譯文】
一般人的常情,說出話來總希望別人聽從,幹什麼事都想取得成功。聰明人決不使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使用愚蠢人的長處;決不使用自己的笨拙之處;這樣,他就不會陷入困難境地。
【原文】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譯文】
說出對方的有利條件,是為了發揮他的長處;說出對方的有害因素,是為了避開他的短處。所以,有甲殼的動物在捍衛自己的時候,一定憑藉自己甲殼的堅厚;有毒 腺的昆蟲在行動時,一定使用毒針刺傷對方。可見,禽獸也懂得使用自己的長處,遊説之士當然應該懂得使用自己的長處。
【原文】
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譯文】
言辭按表情可分為五類:一類是病言,二類是恐言,三類是憂言,四類是怒言,五類是喜言。病言,是氣息衰弱而沒有精神的語言;恐言,就像人害怕得斷了腸子那樣沒了主見的語言;憂言,是感情抑鬱而不順暢的語言;怒言,是胡亂發洩而沒有條理的語言;喜言,是盡情訴說而散亂沒有要點的語言。這五種言辭,要精通了才 能適當應用,在情況有利的時候才能使用。
【原文】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譯文】
所以,對有智識的人說話,要憑藉博識多見的言辭;與博聞多見的人說話,要靠條理清晰明辨的言辭;與明辨事理的人說話,要靠簡明扼要直中要害的言辭;與高貴的人說話,言辭要有充沛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說話,言辭要顯得高雅廉潔;與貧窮的人說話,言辭中要以利益引誘;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談話時要態度謙恭;與勇猛之士談話,要果敢決斷;與過失的人談話,要直率尖銳。這就是說話的技術要領,但是一般人常常違反了這個規律。
【原文】
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而甚難為也。
【譯文】
所以,跟聰明人交談時,就用這些技術去啟發他;對愚蠢的人談話,用這種辦法去教導他,就很難達到效果。
【原文】
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譯文】
所以語言有很多類型,情況又在瞬息萬變。如果整天講話,不偏離原則,事情就不會混亂;說出的話能隨著事物變化,但不偏離主題,這才算掌握了說辯術。聽話貴在聽得直切,頭腦思考貴在明辨,言辭貴在奇妙。
【結論】
(本篇的主旨是反復分析遊說物件的情況而決定遊說的方法。
全篇分六層:
第一層講要實現遊說的目的,就必須善於修飾言辭。
第二層講要善於辨別虛假的言辭。
第三層講遊說進言要特別謹慎。說話要選擇物件,不要觸犯禁忌。
第四層講遊說之士要善於揚長避短。
第五層講五種非常態的言辭。
第六層講要根據不同的遊說物件而選擇不同的態度與方法。)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8摩篇第八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8摩篇第八
(“摩”是“揣”的方法、手段。揣,著重在揣測對方的主客觀情況;摩,著重在觸摩、接觸,在接觸中試探對方,盡力順從對方的心意,以求親密無間。)
【原文】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
【譯文】
摩意,是與揣情術緊密相連的一種預測術。使運用摩意術時要遵循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在暗中行事,不被人察覺。
【原文】
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所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譯文】
順著對方的欲望而微妙地觸摩他,他的內心想法一定會以相符合的形式反應出來;一旦反應出來,必定被我們所掌握。在摩意取得成果後,自己要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離,以免被對方察覺,這就是所謂堵起洞口,藏起事頭。使人不瞭解內幕。這種不居功、不顯露的態度,可避免君主的猜疑和別人的嫉妒,既可使事業成功,又不會帶來禍患。
【原文】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譯文】
自己觸摩試探對方,讓對方表露真情,言聽計從,我們把揣摩得到的資訊運用到決策中,使用到行動中,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譯文】
古代善於使用摩意術的人,就好像拿著魚鉤蹲在深淵旁邊,裝上釣餌,投到水中,是一定能釣到魚的。所以說,這種人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績但別人而不被人察覺,指揮戰爭每天都有勝利但別人並不害怕。
【原文】
聖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譯文】
聖智之人謀劃決策在暗中,所以被稱為“神妙”;他的成績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叫做“聖明”;所謂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績,表現在:他積累德政,人民安居樂業,卻不知道誰給了他們利益;他積累德政,人人都遵循著做,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所謂指揮戰爭每天都有勝利,表現在:他經常不戰而勝,不耗費資財,老百姓不知道為什麼歸服他,為什麼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
【原文】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譯文】
聖人在觸摩試探中,根據不同物件採取不同方法。有時平和,有時正直;有時使人喜歡,有時使人發怒;有時利用名聲,有時採取行動;有時講廉潔,有時講誠信;有時講利益,有時講謙卑。
【原文】
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譯文】
平和就是鎮靜的意思,正直就是直率的意思;歡喜就是讓他高興,發怒就是讓他激動;利用名聲是為了啟發他,採取行動是為了促成他;講廉潔是為了保持高潔,講信用是為了明白真情;講利益是為了讓他追求,謙卑是為了迎合對方。聖人所獨自使用的觸摩之術並不神秘,普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普通人沒有取得成功,原因在於用得不正確。
【原文】
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
【譯文】
所以說,謀略最難達到的在於周密,遊說最難達到的是使對方全部聽從,辦事最難達到的是總是能夠取得成功。在謀略、遊說、辦事這三方面都做得正確,只有聖人才能夠達到。
要想謀略一定周密,必須選擇與自己親密結交的思想相通的人士,這就叫做結交親密而沒有裂縫。要想辦事成功,必須要符合揣摩之術,這就叫做道理、技巧與時機三者相互配合。要想遊說使人信服,必須與對方思想感情相吻合,這就叫感情相合便言聽計從。
【原文】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
【譯文】
世界上的事物都歸向自己的同類:把柴拋到火裡,乾燥的柴首先燃燒;在平坦的地方倒水,濕潤的地方首先進水。物類互相應和,在形勢上必然如此。
【原文】
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譯文】
所以,在外部觸摩試探,必然得到內心相同的應和,就像物類互相應和一樣。所以說,用同類的想法去觸摩試探,哪有不相呼應的呢?順著他的欲望去觸摩試探,哪有不聽從的呢?因此說觸摩試探之術是唯一能通行的方法。總之,見到了事物的幾微跡象便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不坐失良機;事情成功了而不保守居功。久而久之,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結論】
(本篇分四層意思:
第一層講摩的重要性,強調只有通過觸摩試探,才能瞭解對方的真實思想,取得信任。
第二層講善於摩者,必須“謀之于陰”而“成之于陽”,要隱秘而有耐心。
第三層講觸摩試探的各種方法,強調要善於變化,因人而異。
第四層講摩成功的關鍵是“摩之以其類”,並要把握時機。)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7揣篇第七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7揣篇第七
(揣,揣測、探求。揣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量權”,衡量物件的權勢實力,如諸侯國的自然條件與政治經濟形勢;二是“揣情”,揣測物件的思想動態。)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譯文】
古代善於憑藉天下各種條件來施展才能、發揮作用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權勢實力,揣測各位諸侯的性情思想。如果對權勢實力權衡得不詳盡周密,就不瞭解各國 之間強弱虛實的差別;如果對諸侯的性情思想揣測得不夠真實透徹,就不瞭解那些隱蔽的資訊和瞬息萬變的世情。
【原文】
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
【譯文】
什麼叫量權?就是說:要衡量國土的大小,考慮國民的多少;衡量經濟實力的強弱,計算國民戶數的多少及財產貧富情況;要考察一國的地理形勢,有哪些有利及不利的地形條件;考察某個國家是否有真正的善謀之士;考察君臣之間關係,哪個君主親近賢人疏遠小人,哪個君主親近小人疏遠賢人;哪一國的國卿、門客中有多少足智多謀之士;還要觀察國家發展的大的趨勢,誰有禍,誰有福,誰有凶,誰有吉;觀察諸侯間的關係,誰有親密可靠的盟友,誰沒有可以利用的盟國;觀察民心的相背和變化,哪裡民心安定,哪裡民心不穩,誰受人擁戴,誰被人憎惡;活動起來,哪裡方便靈活,哪裡情況熟悉;誰知道這些,才叫做能把握天下政治形勢的變化。
【原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
【譯文】
揣測真實意圖的時機,一定要選擇物件非常高興、喜悅的時候,想法刺激他的欲望,在他吐露欲望的時候,我們便能探測到他的真情。
【原文】
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
【譯文】
一定要選擇物件十分恐懼的時候,前去會見他,極力引誘他傾吐他厭惡、害怕之事,在他傾吐這些時,我們就能探測到他的真實思想。
【原文】
情欲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
【譯文】
還一定要瞭解那個人感情欲望的變化。如果觸動了物件的情感,還是摸不清他的變化,便暫且放開那個人,不跟他交談,轉而去詢問他親近的人,從而瞭解到他的意圖所在。
【原文】
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譯文】
內心發生情感變化,一定會從外部表現出某種形態。所以,一定要經常從外部表現出來的形態去深入瞭解內心隱藏的思想感情,這便叫做探測人的內心深處而揣度人的情意。
【原文】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
【譯文】
如果要謀劃國家大事,就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權勢實力;如果要遊說君主,就一定要周詳地揣測他的真實思想感情。一切計謀和願望,都要通過這種揣測之術。有的人 顯貴,有的人低賤;有的人被重用,有的人被輕視;有的人獲利,有的人受害,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其規律是一致的,那就是善於揣測的人便顯貴、獲利、成功, 否則,便低賤、受害、失敗。
【原文】
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也。
【譯文】
即使有先王的治國方法,有聖人智者的謀略,如果不揣測真情的話,也無法尋求那隱藏的東西。可見,這揣測之術是謀略的根本,是遊說的法則。善於揣測的人,經常跟別人接觸謀事,卻沒有誰能夠超過他;他在事情發生之前便能準備好,這是最難辦到的。所以說,揣情是最難掌握的,這就是說最難掌握別人內心的謀劃。即使是蚊子的飛動和蟲子的蠕動,無一不是為利害所驅使,無一不是趨利避害的有目的的行為。能在變化中掌握主動權的人,都善於掌握事物初起時的形勢而撥動之。這就要求我們掌握揣情術,善於修飾言辭,是說辭生動而有文采,而後再進行論說。
【結論】
(本篇可分四段:
第一層並提“揣”的兩項內容:“量權”與“揣情”。
第二層論述“量權”。“量權”是衡量天下國家的權勢。
第三層論述“揣情”。“揣情”的物件是君主,即揣測君主內心的真實思想感情。
第四層總結全文,而重點闡述“揣情”的重要性與難度。)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6忤合第六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6忤合第六
(忤,抵觸,違背心願;忤的結果是“倍反”,即彼此思想不合而背離。合,閉合、符合、適合。選擇計謀相合的物件,使彼此親密無間,就是“趨合”。“忤”與“合”是趨向相反的對立面。忤:去就、離合、背向)
【原文】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譯文】
凡是湊上去迎合人,或者意見相反而各自離開,都要有恰當合適的計謀。事物的發展變化,既像圓環一樣迴圈連接,又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有自己的特點和現實背景。人們要反反復複從正面反面仔細研究,根據不同事態確定不同的處理辦法。
【原文】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譯文】
所以,聖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立身處事,實施教化,弘揚美好名聲,闡明事物名份,都一定要抓住事物發展的關鍵,觀察社會發展的趨勢,瞭解國家多餘什麼缺少什麼,根據這一切事先瞭解的情況,促使事物發生運轉變化。
【原文】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于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
【譯文】
世界上沒有永遠高貴的事物,做事情沒有永遠不變的老師。聖人也不是每件具體事情都參與,但又可以說沒有一件事情不參與(因為他為人們制定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聖人看上去對什麼事情都不打聽,但又什麼事情都明瞭,(因為他掌握了世間事物的基本規律);對於那些可成大事而且與我們決策相合的君主,就可以代他主持國家大計。
【原文】
合于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于此,反於彼。
【譯文】
自己與那一方結合,必然會背離這一方,因為計謀不可能對雙方都忠誠。所以必須有“反忤之術”:順從這方的利益,就必然違背那方的利益;違背這方的利益,就必然順從那方的利益。
【原文】
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于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譯文】
實行忤合之術,如果運用到天下,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情況再制定實施措施;把它運用到一個諸侯國,必定依據諸侯國的情況來制定措施;把它運用于大夫封地,必定衡量封地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實施措施。無論範圍大小,不論進攻之計還是退卻之策,運用的原則都是一致的。必先謀劃考慮,確定何去何從,然後用“飛鉗”之術來實現它。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譯文】
古代善於選擇相背去就的人,在全中國所有的諸侯國自由活動,在相違背或者相契合的不同地方縱橫馳騁,然後情況選擇君主,親密合作。所以,商朝開國賢臣伊尹,五次接近商湯,五次接近夏桀,他在夏朝不能施展抱負,然後選擇商湯,君臣親密合作。周朝開國元勳呂尚,三次接近文王,三次進入殷商國都,他在殷商得不到賞識,最後與周文王親密合作。他們在活動中明白了天意的歸向,所以最後毫無疑慮地投向了新王朝。
【原文】
非至聖達奧,不能禦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譯文】
人們如果不是非常聰明高尚並且通達高深的道理,便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勞心苦思,便不能摸清事物的本質;不全神貫注地觀察實情,便不能成就美名;如果才能智慧不夠,就不能指揮戰爭;過於老實而無真知灼見,便不可能瞭解別人。所以要實行“忤合”之道,決定背離誰與歸向誰,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估量一下自己的優點和短處,看那些方面別人不如自己。這樣,才可以入政,才可以退隱,才可以縱橫捭闔施展抱負。
【結論】
(本篇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討論實行忤合之術的必要性。所謂“忤”,就是意見相互抵觸而彼此背離,又稱作“倍反”。所謂“合”,就是意見契合而走到一起。
第二層講如何實行忤合之術,那就是周密瞭解情況,認真謀劃,然後行動。
第三層列舉歷史上運用“忤合之術”成功的範例,並闡明實行“忤合之術”的主觀條件。)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5飛箝第五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5飛箝第五
(講如何控制對方的方法。
一是“鉤鉗”:使用各種方法(包括言辭、重累等)鉤出對方的真實思想,然後加以控制;
二是“飛鉗”:遠遠地把話語傳給對方,主要是恭維、讚揚的話語,從而使對方上鉤。
主旨是研究對方的性情、才能、愛好,使對方說出真實思想,然後運用各種手段牢牢控制。)
【原文】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譯文】
凡是估量別人的權謀、測量別人的才能,都是為了徵召遠處或近處的人才,使他們前來效力。要確立便於控制別人的地位和權力,制定有關事宜,一定先要仔細觀察各人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分辨他們的觀點是正確還是錯誤;瞭解他們的言辭是真實還是虛假,判斷他們的謀略是有用還是無用;以此來決定關係到國家安危的計策,確立他是應該親近的賢人還是應該疏遠的小人。然後認真權衡,如果發現具有矯時救弊能力的人才,便徵召他,聘取他,重用他。
【原文】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譯文】
把讚揚、引誘的話語遠遠地傳給他,然後穩穩地控制住他。這種引誘控制的話語,在交談時要忽而表示贊同,忽而不合,以便瞭解對方的真情。
【原文】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譯文】
如果對方不好對付,有時可以先徵用他,來到之後擔負重任試驗他的才能;或者先給他擔負重任,再指出他的短處。有時重用是為了指摘他,有時指摘是為了重用他。
【原文】
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
【譯文】
在任用人才時,或者用金錢、珍寶、珠玉、美女來引誘收買;或者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和權力以控制他;或者抓住他行動中的漏洞、弱點和錯誤,進一步鉗制住他。
【原文】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
【譯文】
若要將飛鉗之術運用到政治鬥爭中,去遊說君主時,一定要先審度這位君主的權謀,衡量他的才能,觀察天時是否宜於我們行動,審察地形、地貌是否有利,看這個國家軍事、經濟實力如何,看這個國家盟友多少及國際形勢是否有利,看這個君主胸如何、關心什麼、喜歡什麼、厭惡什麼,然後再遠遠傳出誘導讚揚的話語,從而 抓住他的心理,牢牢控制住他。
【原文】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也。此飛箝之綴也。
【譯文】
用飛鉗之術與人打交道,要先衡量他的智力才幹、才能、氣度儀錶,抓住他的喜好和弱點,去迎合他、附和他,用誘導的話語結交他,用我們的意圖去開導他啟發他。這便是飛鉗之術中的牽制手段。
【原文】
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縱,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譯文】
在與人相謀時,放出空的讚揚頌美之詞,使對方說出真情,收到實效,然後緊追不放,研究他話語中的真意。這樣,便牢牢控制住他,可引他直走,也可以引他橫走;可引他向東,也可以引他向西;可引他向南,也可以引他向北;可以引他往回走,也可以引他否定他的舊策。即使有時失敗,也可以恢復主動,不會失去控制手 段。
【結論】
(本篇分三層,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研討如何控制對方。
第一層從君主的角度討論如何運用飛鉗之術對待人才。
第二層從遊說之士的角度討論如何運用飛鉗之術對待君主。
第三層從遊說之士如何對待普通人的角度討論飛鉗之術,也強調要周密瞭解對方,緊緊抓住對方,加以控制利用。)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4抵戲第四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4抵戲第四
(抵,意“擊”,可延伸為處理、利用;巇,裂縫。抵巇,針對社會所出現的裂縫即各種矛盾與問題,而採取的不同的對策:或加以補救,使其恢復原態;或因勢利導,建立新的秩序。捭闔、反應、內楗,均為遊說之術。抵巇,是討論遊說之士從政的原則和態度。)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譯文】
世間事物都有自己本身存在的道理,社會事件有自己的分合規律。有的近在眼前卻看不到,有的遠在天邊卻瞭解得很清楚。近在眼前卻看不到的原因,是不能考察對方的言辭,遠在天邊卻瞭解得很清楚的原因,是因為對它的歷史和現狀做了深入研究。
【原文】
戲者,罅(ㄒㄧㄚˋ)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戲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譯文】
所謂巇,裂縫的意思,裂縫不及時堵塞,就會成為大裂縫,使得器物崩裂。裂縫開始時是有徵兆的,可以採取不同的措施對待它,或者堵塞,或者排除,或者使事故平息,或者使事故消失;如果已經無法挽救了,便用新的事物來取代它。這就是抵巇的道理。
【原文】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蘖(ㄅㄛˋ)之謀,皆由抵戲。抵戲隙,為道術。
【譯文】
事物出現危險徵兆時,聖人便能察覺,他能保持清醒認識,精神不受干擾,根據情況的變化來分析事物,因而能夠通達計謀,辨析細微的現象。萬物開始時,常常微小得像秋天羽毛的末端,一但成長壯大,就像泰山山腳那樣巨大穩固。聖人用他的智謀處理萌芽狀態的危機時,都要運用“抵巇”之術。針對裂縫採取措施的抵戲之術,是一種道術。
【原文】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
【譯文】
天下分裂紛亂,上沒有英明的君主,公侯大臣沒有道德,小人當權,譭謗陷害好人,有能力的人不被任用,有智慧才能的人遠遠逃避躲藏,貪圖財利虛偽欺騙的人到處活動。君臣互相蒙蔽,國家土崩瓦解,互相殘殺,百姓流離失所,父子離散,親友反目成仇。這樣的情況就叫做產生了裂縫。
【原文】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譯文】
如果世界還可以治理,便採取措施堵塞裂縫;如果已經不可挽救,就用新的秩序來取代它。或者用這種措施治理,或者用那種措施治理;或者使它返回到原來的狀態,或者使它覆滅。
【原文】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譯文】
上古時代,五帝相互禪讓,發現裂縫就及時堵塞;夏商周建立新王朝,除掉原來的暴政,建立新的秩序。現在諸侯之間相互攻擊爭戰,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在這種時代,能正確掌握抵巇之術的人便是值得推崇的人。
【原文】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譯文】
自從開天闢地,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裂縫,不可不認真觀察研究。能用抵巇之道來研究處理事物的人,便是聖人。世上沒有什麼裂縫可處理,他們就深深隱居,等待時代的召喚;時代發生了裂縫,可以大展身手時,他們便出來謀劃。他們可以與君主共事謀劃,取得信任;也可以號召指揮民眾。他們能夠遵循抵巇之術,掌握天地間的神妙變化。
【結論】
(本篇講抵巇之術,即如何對待社會矛盾的措施。
全篇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講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合有離,都會產生裂縫,產生矛盾,從政者一定要善於觀察矛盾的徵兆,採取不同的態度對待。
第二層講事物和矛盾都是從細微發展到巨大的,聖人能夠抓住事物的危險徵兆採取措施。
第三層講天下裂縫擴大、矛盾激化時,要分別 採取兩種措施:可以補救,就協商當權者補救;不可以補救,就取而代之。
第四層講抵巇之術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聖人之道,人們應該根據時代的要求靈活運用。)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3內楗第三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3內楗第三
(“內”,內心世界;“楗”,緊密結合,門栓,鑰匙。“內楗”作為遊說之術:向君主進獻說辭,要深入到君主的內心世界,使雙方的關係就像門栓和門、鑰匙和鎖一樣緊密結合,親密無間。)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
【譯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微妙,有的血緣關係疏遠,思想上卻很親密;有的血緣關係親近,思想上卻很疏遠。有的人親近靠攏,卻不被任用;有的人離開朝廷,卻 被尋找徵召。有的人每天都出現在面前,卻不受歡迎;有的人只遠遠地聽到名聲,確很渴望想念。這都是由於相知的程度的不同所致,本源於平素中的交結。
【原文】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党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親密無間的關係,有的靠道德彼此結合,有的是志趣相投,有的使用金錢物質拉攏,有的靠進獻美女來討歡心。能夠揣摩對方意圖而相互結交,那麼,想進就可以 進,想出就可以出;想親密就可以親密,想疏遠就可以疏遠;想接近就可以接近,想離開就可以離開;想徵召就可以徵召,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好像青蚨蟲的母蟲 細心地保護它的幼蟲,無論出人,都無間無隙,自由往來,沒有誰可以阻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
【譯文】
所謂“內”,就是使進獻說辭能夠深入對方的內心;所謂“楗”,就是使自己的謀略與對方相合。想去遊說就必須暗中揣度對方的心意,出謀劃策時要順應君主的意 願。暗中考慮自己的決策是否符合時宜,公開講清此決策的得失優劣,以迎合君心。決策必須既合時宜,又合君意。
【原文】
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譯文】
必須讓君主覺得我們進獻的決策既跟形勢又合他意。否則,若其中有不合君意之處,這決策就難以付諸實踐。因此,就要重新揣摩形勢需要,以便於推行實施出發, 去改變決策。讓君主接受經過這樣變更後的決策,就像用鑰匙開鎖那樣一舉即得了。談歷史事件時,要用“順辭”,充分肯定君主的所作所為;但討論未來的事,要 用“變言”,講些有變通餘地的話。
【原文】
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譯文】
運用自如地改變決策的人必須審知地理形勢,明于天道,又有改變固有順序、善於應變的能力,並能合於陰陽變化規律,從而能夠管理民眾。考察瞭解需要處理的事 物,掌握君主的意願志向。若我們的決策不合君意,那說明某些心意、某些情況我們沒有瞭解清楚。若表面上同意我們的決策但實際上並不實行,就說明君主表面上 與我們親近但實際上卻很疏遠。如果決策不合君主的意圖,聖人也難於將決策付諸實踐。
【原文】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譯文】
所以,表面關係疏遠而思想親密的,一定是暗中思想相合;表面關係親近而思想疏遠的,一定是彼此志向不合。靠攏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一定是謀略不恰當;離開 君主反而被徵召的,一定是所謀劃的事在後來應驗了。每天出現在君主目前卻不受歡迎,一定是建議措施不合君意;遠遠聽到聲譽便想念的,一定是謀略相合,期待 他前來決斷大事。所以說,凡是不瞭解同類情況便想做事,就一定會遭到拒絕;凡是不瞭解內心想法便進行遊說,就一定會被人非難。只有瞭解到真情,才能制定並 實現自己的謀略。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出,可以入,可以相合,可以離開。
【原文】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
【譯文】
所以,聖人立身處事,遵循這種規律來預先瞭解情況,從而跟各種人和事物相互緊密結合。通過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等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採取 《詩經》、《尚書》中的語句,使之跟自己的想法相同,或者增添些內容,或者減少些內容,再仔細衡量一下君主的思想和我們的決策之間的差距大小,以決定是離 去還是留下。如果想要合作,便從進取方面努力,以求思想相互吻合;如果想要離開,就採取消極的辦法,儘量退避。
【原文】
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譯文】
無論是積極進取還是消極退避,都一定要通曉道術,這樣才能揣測計畫未來的事情,發現疑難之處才可以迅速決斷。運用策略時不可失誤,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要善於管理人民,建立秩序,增加財富,使國家富強,這叫做“楗而內合”,即謀略與思想相吻合。
【原文】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
若碰上君主在位不理朝政,臣下胡作非為不明事理,那麼進獻謀略就會遭到拒絕,自己就要反身而退。若遇到自視甚高、剛愎自用的君主,就先奉迎他,為他歌功頌德,博取他的歡心後再逐步說動他;若覺得某位君主不堪依附而欲離他而去,要心存戒備與之結交,要依據所面臨的環境形勢來靈活決定策略,不露聲色,急流勇退 是最好的辦法。
【結論】
(“內揵”是說向君主進獻說辭,首先要深入瞭解真實的情況和君主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使雙方緊密結合,關係親密無間。
全篇分四層:
第一層分析君臣上下之間 的關係複雜微妙,血緣關係與實際關係往往相反。
第二層講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與真實心理,是遊說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第三層講要明“道術”,針對不同的物件、 不同的情況,靈活地運用“內揵”之術。
第四層是講“揵”(揵所謀),即如何跟君主結交的問題。)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2反應第二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2反應第二
(反,反復,反面;應,反應,應和。反應術:通過正面或反面地反復觀察、瞭解、辯說,準確地掌握對方的反應,包括心理、語言等反面的反應,以便緊緊抓住對方,並準確地制定自己的基本策略。)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複以驗來;反以知古,複以知今;反以知彼,複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複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譯文】
自古到今,天地自然、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是同大道共同生存的。可以用大道返過去觀察以往,翻過來驗證將來;返過去了解古代,翻過來瞭解將來;返過去了解別人,翻過來瞭解自己。事物動靜虛實的道理,如果跟現在和將要發生的事情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的歷史,從而尋求出正確的答案。事情往往通過研究古代而驗證現在,這是聖人的教導,我們不能不認真地考察。
【原文】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譯文】
別人在講話,這是動;我沉默不說,這是靜。要順著對方的話,瞭解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對方語言中有不合真實的情況,便反復詢求,對方一定會應和,把真實情況說出來。
【原文】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
【譯文】
語言常常使用象徵比喻的方法來表達內容,事物一定有可供類比的先例。有了象徵和類比,就可以觀察對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謂象,就是指言辭中事物的外在形貌。比,是指言辭中的隱含意圖。根據無形的道理來探求有聲的言辭。
【原文】
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之。
【譯文】
啟發誘導的話如果合符事理,便可使對方回答,從而瞭解到他的實在情況。這就像張開捕獸的網去捕捉野獸,只要在野獸出沒的地方多設置一些網,伺察等候著,就一定能捕捉到野獸。方法適合事理,對方當然會自己說出一切,這便是一張釣人的網。自己經常拿著這個綱驅使對方入網。
【原文】
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譯文】
如果對方發言不合,不肯接近,便改變方法來對付。用形象的語言打動對方,投合他的內心想法,瞭解他的真情,從而控制住他。彼我雙方,反復交談;而且語言有象徵反映的內容,又有可供比較的先例。因此,在反復交談中可以判斷出基本情況,確定基本的策略。然後,反反復複,周密審核,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對方言辭中偵知。聖人誘導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確定無疑地取得成功。
【原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察)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譯文】
古代善於從正反兩面反復瞭解事物的人,往往採用鬼神不測的變化手段來瞭解真實情況。在手法變換中打動了對方,就可以明察對方的真情了。如果觀察不詳細周密,得到的情況便不清楚;得到的情況不清楚,決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詳。
【原文】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
【譯文】
運用象徵和類比,變化莫測,對方一定有返回的言辭,然後收集回饋回的資訊。想要聽到對方的聲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張開,反而先收攏;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奪取,反而先給予。想要使對方開誠相見,就用象徵性的語言試探,並說出先例,從而誘導對方發言。
【原文】
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
【譯文】
相同的聲音自然會彼此呼應,相同的事物必然歸結為相同的道理。或者順著這種道理,或者順著那種道理,或者像侍奉君長一樣,或者居高臨下。這樣分辨出真假,瞭解到相同及差異之處,觀察到對方是忠誠還是欺詐。
【原文】
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
【譯文】
對方的動作、言語、口氣,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去考察;對方的歡喜、憤怒,都可以用這些方法去發掘原因。通過反復的言辭試探,求得對方答覆,來觀察對方言辭中寄託著的真情。使用這種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靜,才能聽取對方的言辭。
【原文】
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
【譯文】
考察對方所說的事情,探討萬事萬物,分辨實力強弱。即使對方所說不是自己當前急於瞭解的事,也可以憑藉微小的徵兆推知同類的情況。要想瞭解別人,可以深入他的內部,從而衡量他的才能,猜中他的想法,就會像符節一樣相合,不會發生失誤,像螣蛇一樣指向明確,像後羿射日一樣百發百中。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
【譯文】
所以要瞭解外界的人和事,首先從瞭解自己開始。雙方互相瞭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魚一樣。自己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準確掌握對方的意圖,就像有光線就會有陰影,就像用磁鐵去吸鉄針,又像用舌頭去吮烤熟的骨肉。
【原文】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
【譯文】
他交接別人,方式很微妙,他發現情況,反應很迅速;他的方法,有時陰柔,有時陽剛,陰柔與陽剛相互結合;有時圓轉,有時方正,方正與圓轉相互搭配。情況還不清楚,就用圓轉靈活之道來引導對方;如果情況已經清楚,就用方正直率的方法處理。
【原文】
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譯文】
前進,後退,向左,向右,都要堅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確定,觀察別人就不會準確,處理事情就不會巧妙,這便叫“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見,再去瞭解別人,就會策略巧妙不漏痕跡,沒人能看出其中訣竅,達到自然巧妙的境界,可以叫做“天神”。
【結論】
(本篇分四層:
第一層講要運用“反覆”的方法,瞭解過去、現在、將來,瞭解自己和對方,觀今鑒古,知己知彼。
第二層講要善於誘導對方發言,靜聽對方的發言,反復推敲,掌握真實情況,以確定自己的謀略。
第三層講反應之術要善於變化,特別是善於從不同的角度變化,善於以柔克剛,從而達到“見微知類”、鬼神不測的境界。
第四層講要瞭解別人,首先必須瞭解自己,自己有了定見,才能正確而靈活地運用各種策略,進退自如。)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1捭闔第一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1捭闔第一
(捭,打開;闔,閉合。所謂“捭闔”從遊說的角度看,“捭”〜公開說出自己的意見,並引發對方說出意見;“闔”〜保持沉默,讓對方先說出他的意見。可以採取不同的手段去進行遊說,誘導對方,求同存異;也可以採取不同手段去瞭解人才,使用人才。)
【原文】
奧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譯文】
考察古代的歷史就可以知道,那些聖人之所以成為普通民眾的先知先覺的引導者,是因為他們能夠觀察世界上萬事萬物的陰陽變化,揭示萬物的規律,給它們命名。能夠洞曉萬事萬物的生成、發展、滅亡的道理,瞭解萬物的始終,領悟人們的心理,發現變化的徵兆,從而把握其關鍵所在。所以,聖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事,從古至今,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
【原文】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譯文】
事務是變化無窮的,各有不同的歸宿。有的陰,有的陽,有的柔,有的剛,有的開放;有的閉合;有的鬆弛,有的緊張。因此,聖人在處理世間事物時,總是發現事物規律,把握事物關鍵,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後順序,權衡權謀的優劣和才能的強弱,比較技藝的短長。
【原文】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譯文】
世人中有賢良者有和不肖之士,有聰明的、愚蠢的,勇敢者和怯懦者,有仁人君子,有苟且小人等等,千差萬別千模百樣。應該針對不同的人品素質區別對待,採取 不同措施。有的可以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絕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以輕賤,有的可以推崇。要順應人們的自然品行區別對待他們。
【原文】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
【譯文】
當要重用某人時,要周詳地判斷他有沒有才能,為人是真誠還是虛假,根據他的嗜好來發現他的志向、思想。試探性地駁斥他的言論,反復闡明自己的見解,從而探尋對方的真實情況,瞭解到他的志向主張。
【原文】
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譯文】
如果對方閉口不說,要設法使他開口,以瞭解他追求什麼利益。然後,或者開口向對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示沉默,以進一步試探對方。向對方展示自己的想 法,是用贊同的方法使雙方思想相合;向對方表示沉默,是用反對的方法來試探對方的誠意。對方贊同或者不贊同,一定要審查清楚他的計謀,考察雙方意見同異的根源。意見乖離或者相合,有一個根本點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對方的思想。
【原文】
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
【譯文】
如果想開啟發動,以周詳為貴,不可草率;如果想閉合不動,以隱秘為貴,不可洩露。周詳與隱秘的可貴,在於它的微妙,並且與自然之道相契合。開啟發動,是為了探測對方的虛實真假;閉合不動,是為了爭取對方的真誠合作。
【原文】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
【譯文】
首先全部瞭解他對事物重要與否的判斷,再確定處理標準,並對他的意見進行思考謀劃。如果對方的意見不符合實際,就要針對情況自己另行獨立考慮。所以說,通 過開啟發動之後,或者開導他幫他完善決策,或者讓他吐露決策以便我們汲取;通過閉合觀察之後,瞭解到對方有誠意便爭取啟用他,瞭解到對方無誠意便去之不用。
【原文】
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復反忤,必由此矣。
【譯文】
開啟和閉合是與自然之道相符合的方法。天地通過開啟和閉合,使陰陽二氣發生變化,使四季交替運行,萬物化育生長。遊說中的縱橫變化,對道理的反復闡述,都必定通過開啟與閉合的途徑。
【原文】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譯文】
開啟與閉合,是自然之道的最重要的變化,也是遊説之辭的主要變化。一定要預先周詳地研究開合變化的方法。口是心的門戶,心是精神的主宰。人們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謀等,都通過口這座門戶說出來。所以,要用開啟和閉合的變化來控制思想的表達。
【原文】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譯文】
使用捭術,就是讓對方開口,讓對方說話,這就是陽道。使用闔術,就是讓對方閉口,讓對方沉默,這就是陰道。懂得了陰道和陽道的交替使用,就能夠懂得“終” 和“始”的意義了。我們把長生、安樂、富貴,尊榮、揚名、寵愛、財利、得欲等歸類為陽,把它稱作人生初始的追求;我們把死亡、憂患、貧賤、困苦、受辱、拋 棄、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罰等等歸類為陰,把它稱作人生忌諱。
【原文】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譯文】
各種言論屬於陽一類的,都叫做始,它從正面宣傳利益好處,從而使事情有一個好的開端;各種言論屬於陰一類的,都叫做終,它從反面宣傳危害壞處,從而結束不適當的謀略。
【原文】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譯文】
開啟和閉合的方法,要從陰陽兩個反面試探。跟性情陽剛、積極進取的人說話,內容要高遠積極;跟性情陰柔、消極退守的人說話,內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言論 來適應志向微小的人,以高昂的言論來適應志向遠大的人。根據這個方法遊說,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出入,沒有什麼物件不可說服。可以遊說普通人,可以遊說大夫, 可以遊說諸侯各國,可以遊說天下。
【原文】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
【譯文】
從小的方面入手,可以小的不能再小;從大的方面方面著眼,可以大的不能再大。增加或損害,離開或接近,背離或返回,都用陰陽開合之道來控制。陽活動前進,陰靜止隱藏;陽活動外出,陰隱藏入內。陽反復運動,轉化為陰;陰發展到極點,轉化為陽。
【原文】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譯文】
憑陽氣活動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進感化;憑陰氣靜止的人,要用可見的行動相互幫助成功。從陽的方面去追求陰,要用德行去包容對方;從陰的方面去接近陽,要 盡力氣去辦事。陰陽相互追求,相互結合,必須通過開啟與閉合的途徑。這便是天地間的陰陽之道,也是遊說別人的方法。它是辦好事情的先決條件,也是方正、圓 融等各種手段變化的途徑。
【結論】
(本篇分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講聖人是大道的體現者,是群眾的引導者,他們最能掌握陰陽開闔之道。
第二個層次講聖人利用開闔之道來瞭解人才,使用人才。
第三至第五個層次講任何運用開闔之道進行遊說:
第三層講實行開闔之術,必須周詳而隱秘,及時取捨;
第四層講確定遊說的內容,必須符合開闔之道;
第五層講採取開闔手段,必須針對不同的物件。)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0鬼穀子簡介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鬼穀子~00鬼穀子簡介
《鬼穀子》一書,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色,是亂世之學說,亂世之哲學。
《鬼谷子》這部兩千多年的謀略學巨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
《鬼穀子》的智慧謀略,可運用在;心理揣摩,演說技巧,政治謀略的精華,為當代政界人士,企業界人士,商業經營者,管理人員,公關人所必讀。
綿延歷史文化,延續滲入了華人生活中。
《鬼穀子》,又名《捭闔策》。
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後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
該書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
《鬼穀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
《鬼穀子》一書,從主要內容來看,是針對談判遊說活動而言的,但是由於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也被稱為兵書。
它講述了作為弱者的一無所有的縱橫家們,運用謀略口才如何進行遊說,進而控制作為強者,握有一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的諸侯國君主。
《鬼穀子》一書,延伸《老子·道德經》的典範,運用自然的力量,遵循道法自然的結果;以客觀的態度布局平衡與循環機制的生態生命,促使不得不的必然結果。
《鬼穀子》的哲學是順應時勢,知權善變,是延伸《道德經》的具體實踐,依據自然就得從科學開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有能力運用及變化,其連貫性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科學的極致是哲學,哲學的極致是宗教,宗教的極致是信仰,信仰的極致是觀念,觀念的極致是態度,態度的極致是行為,行為的極致是命運,而命運在自己手上。
看《鬼穀子》此書之前先看「整合管理」,有了中華文化的系統基本概念後,再看《鬼穀子》就容易懂了。《整合管理》它將中華文化系統成生態系統,因為息息相生,所以環環相扣,相生相扣有其必然性。所以,有必要先從基本開始進入。建議:先看我的《整合管理》。
《鬼穀子》就像一本工具書,好人用此工具做好事,壞人用此工具做壞事,都可無往不利;天地不仁,但是天地有序。關鍵在於如何運用身邊的資源揮最大的價值,達到目的手段,其中變化的哲理與原則。
觀念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命運在自己手上。改變觀念就能改變命運!
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再怎麼改變觀念,都無法心想事成。怎麼證明是正確的觀念?很簡單在格物致知之後是否誠意正心,如果自然的變化都如你所料,你想的、說的做的都和自然的變化一致,那就是:因格物致知,而誠意正心的境界,就證明了觀念是正確的。基礎之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順理成章的事。
依據中華文化系統化後的《整合管理》基本概念清晰明確,能讓你很快找到生命的出路。
《鬼穀子》十四篇
一、捭闔。二、反應。三、內楗。四、抵戲。五、飛箝。六、忤合。七、揣篇。八、摩篇。九、權篇。十、謀篇。十一、決篇。十二、符言。十三、轉丸(亡,已失傳)。十四、卻亂(亡,已失傳)。
《本經陰符七術》
鬼穀子的著作《本經陰符七術》。
《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於《陰符》的精彩描寫。當年蘇秦辭鬼穀子下山,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僕從,遨遊列國,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穀子之臨別贈言:
「若遊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于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于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本經陰符七術》
一、盛神法五龍。二、養志法靈龜。三、實意法騰蛇。四、分威法伏熊。五、散勢法鷙鳥。六、轉圓法猛獸。七、損悅法靈蓍。
《持樞》
持樞:
掌握住行動的樞紐,才能控制行動的規律。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幹而逆之。
逆之者,雖成必敗。
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複不可幹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
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
譯文:
持樞,就是掌握行動的關鍵,控制事物的規律。比如春季耕種,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儲藏乃是天時的正常運作規律。
不可悖反這一自然規律,而例行逆施,凡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即使成功一時,也終究必敗。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
他要組織百姓生產生活,教養萬民,收穫,儲藏等。
也不能違抗這些規律,如果背逆客觀規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強大,也必將衰弱。
這是客觀規律,是人君必須遵守的大綱紀。
《中經》
中經:從內部管理處置。
“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
故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郤而去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
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主,其唯宮乎?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雖有美行盛譽,下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解仇鬥郤”,謂解贏微之仇。鬥郤者,鬥強也。強郤既鬥,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汙其名,恥其宗。
故勝盅,聞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為是也。郤無極大,禦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
“綴去”者,謂綴已之系言,使有餘思也。
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複,會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款款而去之。
“卻語”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數短之外,議其短驗之。動以忌諱,示以時禁,其人因以懷懼,然後結以安其心,收語盡藏而卻之,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方驗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於已。效之於人,驗去亂其前,吾歸於誠已。遭淫色酒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制內,事有系由而隨也。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辱國。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譯文:
“中經”所說的是那些救人危難,給人教誨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們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會忘記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廣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義準則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會感恩而聽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時,在亂世裡僥倖免遭兵亂;有的因善辯而受殘害;有的起義成為英雄,更遭受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雖遭失敗,卻自強自立。
因此,恪守“中經”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經”之道施於人,而不要被他人控制。控制他人者掌握主動權,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會失掉許多機遇。“中經”之道就是關於“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的原則探討。
《本經》中記載的理論,權變的要旨,均在《持樞》、《中經》兩篇中。
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是因人而變化的人的行為,可以影響形容和相貌。偽狡者,僅憑他們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識別他們;而恪守道德的有為之人,他們不看非禮的東西,他們不聽邪惡之言,他們談論的都是《詩經》、《尚書》之類,他們沒有乖僻淫亂行為。他們以道為外貌,以德為容顏,相貌端莊、儒雅,不是光從外貌就能識別他們的。常常是隱名埋姓而回避人世。
“聞聲和音”,聽到聲音是否與之相合,也是一種方法。如果說人與人意氣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對方的恩愛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與角不相和,徵與羽不相配一樣。能成為四聲的主音唯有宮聲而已。所以說,音聲不和諧,悲傷韻律是不會產生的,散、傷、醜、害都是不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現出來一定是很難入耳的。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聲譽,卻不能象比目魚或比翼鳥那樣和諧,也是因為氣質不和,音不調協所致。
所謂“解仇鬥郤”,就是解決矛盾。“解仇”是調解兩個弱小者的不和;“鬥郤”則是當兩個強大的國家不和時,使他們相爭的策略。強大敵手相鬥時,得勝的一方,誇大其功業,虛張聲勢。而失敗的一方,則因兵敗力弱,玷污了自己聲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所以,得勝者,一聽到人們稱讚他的威勢,就會輕敵而貿然進攻。而失敗者,聽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時,反而會努力支撐,拼死抵抗。敵人雖然強大,往往有弱點,對方雖說有防禦,而實際力量並不一定強大。我方是可以用強大的兵勢脅迫對方,讓他們服從,吞併其國家。
所謂“綴去”的方法是說對於即將離開自己的人,說出真心挽留的話,以便使對方留下回憶與追念。所以遇到忠於信守的人,一定要贊許他的德行,鼓舞他的勇氣。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後會有期,對方一定高興。以他人之幸運,去引驗他往日的光榮,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戀於我們。
“卻語”的方法是說要在暗中觀察他人的短處。因為人言多時,必有失誤之處。要議論他的失誤處,並加以驗證。要經常揭他忌諱的短處,並證明它是觸犯了時政所禁止的。
這樣他就會因此而害怕,然後讓他安心,對以前說過的話,也不再說了,暗中則藏起這些證據,秘不示人。而且,不能在眾人面前,現出自己的無能之處。
“攝心”的方法是,遇到那些好學技術的人,應該主動為他擴大影響,然後驗證他的本領,讓遠近的人都尊敬他,並驚歎他的奇才異能,別人則將會與自己心連心。為別人效力者,要將之與歷史上的賢才相對照,稱其與前賢一樣,誠心誠意地相待,這樣方能得到賢能的人。遇到沉於酒色的人,就要用音樂感動他們,並以酒色會致人於死,要憂餘命無多,以此,教諭他們,讓他們高興地看到見所未見的事,最終認識到遙遠的未來,使命之重大,使之覺得將會與我後會有期。
“守義”的方法說的是,自己堅持仁義之道,並用仁義探察人心,使對方從心底裡廣行仁義。從外到內控制人心,無論什麼事,都可以由此而解決。而小人對待人,則用旁門左道,用此則常常會家破國亡。如果不是聖賢之輩,是不能用義來治家的,用道來守國的。聖賢是特別重視“道”的微妙的。
因為“道”確實可以使國家轉危為安,救亡存國的。
《六韜》
《六韜·鬼穀子》為其中之一。
《六韜》,一般認為是姜太公所作,採用文王與姜太公問答的形式。
《六韜》對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並蓄,儒家發民貴君輕,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賞信罰必,《六韜》都加以吸收包容。
尤其是匯綜了先秦兵學的諸多精華,內容豐富。
其中,《文韜》論治國用人,《武韜》論用兵,《龍韜》論軍事編制,《虎韜》論特殊作戰、武器和陣型,《豹韜》論戰術使用,《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自西漢以後,逐漸受到重視。
如劉備曾臨終要求劉禪讀《六韜》,諸葛亮也曾將《六韜》與《申》、《韓》、《管子》等書手抄一遍。
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始,《武經七書》成為武試必讀的書,對中國兵學產生極大的影響。
《鬼穀子》闡述了戰國縱橫家所崇尚的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技巧。
今本《鬼穀子》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含《捭闔》、《反應》、《內鍵》、《抵巇》四篇。
中卷含《飛箝》、《忤合》、《揣篇》、《摩篇》、《權篇》、《謀篇》《決篇》、《符言》等八篇,以陰陽捭闔為基礎,說的是各種謀略權術的使用,頗適用於競爭環境。 下卷含《本經陰符七篇》、《持樞》、《中經》等三篇,其中述盛神、養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等其中自我修煉方法,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8下篇德經(71-81章)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8下篇德經(71-81章)
老子·第七十一章〜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釋義:
知道自己無知,最好。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病。聖人不病,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病,所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愛己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釋義:
當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權威時,真正的大權威就來到了。不要妨害人們的安居,不要攪擾人們的生活。只要不令人們生厭,人們就不會厭惡權威。所以,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卻不自我尊貴。
老子·第七十三章〜任為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釋義:
有勇氣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氣自認怯懦,不敢妄為的,得活。這兩種勇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個中原委呢?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餘,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麼可以漏網逃脫。
老子·第七十四章〜制惑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釋義: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來恫嚇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懼怕死亡,有為非作歹的人再處死,這樣誰還敢為非作歹呢?冥冥永恆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代替木匠砍削木頭的人,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
老子·第七十五章〜貪損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釋義:
人民吃不飽,是因為統治者吃稅太多,所以吃不飽。人民不好管,是因為統治者人為造事,所以不好管。人民不在乎死,是以為他們追求今生太過份,以致不在乎死。所以,唯有不執著於今生享樂的,比那些過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戒強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釋義: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草木活著得時候,枝葉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柔弱的,屬於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軍隊一強大就要被消滅了,樹木一強盛就要被砍伐了。強大的處於下勢,柔弱的處於上勢。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道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釋義:
上天的道,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松一松,不足時拉一拉。上天的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是損害不足的,加給有餘的。誰能自己有餘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有道的人。所以,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讚自己有才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釋義: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麼能改變它。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
老子·第七十九章〜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釋義:
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良善呢?所以,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已,並不追討;無德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上天之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
老子·第八十章〜獨立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
國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們畏懼死亡而不遠行遷徙。雖有車船,卻沒有地方使用;雖有軍隊,也沒有地方部署。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以其飲食為甘甜,以其服飾為美好,以其居處為安逸,以其 習俗為快樂。鄰國的人們相互可以看見,雞鳴狗叫聲相互可以聽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一〜顯質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釋義:
可信的不華美,華美的不可信。良善的不巧辯,巧辯的不良善。真懂的不廣博,廣博的不真懂。聖人不為自己積攢什麼: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7下篇德經(61-70章)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7下篇德經(61-70章)
老子·第六十一章〜謙德第六十一
大國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釋義:
大國應當自己自願處在小國的下面,使自己成為天下士民的交會之地,成為天下人的陰柔寧靜的立身之處。陰性永遠要用寧靜來戰勝陽性,也就是要把寧靜表現為謙虛卑下。所以,大國用卑下謙虛的態度對待小國,那麼,就能得到小國真正的擁護。小國能夠用卑下謙虛的態度對待大國,那麼,就能得到大國的信任。也就是說,國家不分大小,都應當以謙虛卑下自處。因此,或者表現為大國通過謙虛來得到小國的擁護,或者表現為小國通過謙虛來得到大國的信任。大國不過是想要兼容並蓄更多的人,小國不過是想要進入大國之中來做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能各自得到他們所想要的結果,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國應該永遠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而不能恃強大而自傲。
老子·第六十二章〜為道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釋義: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里呢!古時候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裡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恩始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釋義:
把清靜無為當成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事情,用恬淡無味當作味道。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所以,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輕易的許諾,必不大可信;看起來容易的,到頭來必難。所以,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守微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釋義:
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老子·第六十五章〜淳德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釋義: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朴。世人所以難管理,就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必然禍國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要知道,這兩條是不變的法則。能永遠記住這個法則,就叫至高無上的恩德。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多麼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麼不協調,甚至大相逕庭,然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順的啊!
老子·第六十六章〜後己第六十六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釋義:
大江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聖人正是這樣,他在上,人民沒有重擔;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擁戴而不厭倦。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三寶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釋義:
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什麼。若具體像什麼,他早就藐小了。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慈愛才能勇敢,儉樸才能擴增,不與人爭強好勝,才能為人師長。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離死亡不遠了!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
老子·第六十八章〜配天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釋義:
真正的勇士不會殺氣騰騰,善於打仗的人不用氣勢洶洶,神機妙算者不必與敵交鋒,善於用人者甘居於人之下。這就叫不爭不競之美德,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這就算相配相合於天道。上古之時便如此啊!
老子·第六十九章〜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釋義: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這樣,就不用列隊,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沒 有敵人了。最大的禍害是輕敵,輕敵幾乎能斷送我的寶貝。所以若兩軍對峙,旗鼓相當,那悲傷哀慟的一方必勝無疑。
老子·第七十章〜知難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釋義: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自以為有知識,所以不認識我(的話和我的事)。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貴。所以聖人外表是粗麻衣,內裡有真寶貝。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6下篇德經(51-60章)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6下篇德經(51-60章)
老子·第五十一章〜養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釋義:
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長。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恆如此。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歸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釋義:
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你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敞開你的通達感官,極盡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能見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恆、得著永生的意思。
老子·第五十三章〜益證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釋義:
這使我對大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廷已很污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肴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
老子·第五十四章〜修觀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釋義: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應當祭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不停息。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偽。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餘。一鄉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下。所以,將上面的道理用於一身,則知一身;用於一家,則知一家;用於一鄉,則知一鄉;用於一國,則知一國;用於天下,則知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就是從這裡。
老子·第五十五章〜玄符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釋義: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護,與嬰兒得到母親的呵護一樣。對於嬰兒,有毒之蟲類不來蜇害,兇猛的野獸不來撲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來攻擊。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一樣和諧。
知曉自然的和諧之氣,也就理解了永恆不變之道。人們知道了永恆不變之道,就有可能達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們卻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機,認為這是可以達到長生目的的;然後,人們又根據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氣,認為這樣可以變得更強大。
看起來,從嬰兒到成人,似乎是越來越強大了,但是,萬事萬物都是一旦強壯了就開始衰老了,追求強壯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會提前導致死亡。也就是說,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強壯,反而會加速死亡,不如復歸於嬰兒。
老子·第五十六章〜玄德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釋義:
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說,一定要把大道解說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為大道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解說清楚的。堵塞自己的口耳,關閉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聽途說的干擾;解除自己的稜角,排除紛雜的頭緒,讓自己的心靈與自然之光相和諧,與大地塵土同在,也就是說物我合一而不強調自我的存在,這可以叫做與玄妙的的天道同一。能夠與天道同一,那麼,也就不必再求親近,不必在乎疏遠;談不上對自己是否有利,也談不上對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麼看作是尊貴的,也不必把什麼看作是卑賤的,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真正最為尊貴的。
老子·第五十七章〜淳風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釋義:
治理國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變,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麼事。也就是要掌握正變與無為之道。我什麼知道應該如此呢?根據我今日所見的情況。現在的天下充滿著忌諱,有太多的教條,但是百姓卻更加貧窮;百姓有太多的權謀計較,國家政治卻更加昏暗;人們有太多的技能智巧,離奇古怪的東西卻越來越多;法律命令越來越清楚,盜賊卻照樣非常眾多。所以,聖人說:我不憑個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歡清靜虛靈,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來,我沒有個人慾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質樸的本性。
老子·第五十八章〜順化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釋義: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風俗淳樸;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卻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懶。災禍是福氣產生的根源,福氣是災禍藏伏的處所。這樣禍福相互交替,有誰知道何時是極限呢?天子沒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會變為追求奇變的人,善良的人也能變為妖孽。人們處在迷惑之中,時間本來就已經很久了。因此,聖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卻不按唯一的標準去要求眾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慾,卻不割裂傷害眾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卻不隨意做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卻不炫耀自我。
老子·第五十九章〜守道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釋義:
君王治理百姓、運用天道,沒有比節制收斂更好的。所謂機制收斂,這就是說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斷積蓄道德;不斷積蓄道德,就無所不勝;無所不勝,就沒有人知曉道德的極限;沒人知曉道德的極限,就可以擁有國家社稷。能夠擁有了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國家更加長久,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長久、保持明察的總原則。
老子·第六十章〜居位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釋義:
治理大國,卻像烹製小魚一樣,不須去腸去鱗等加工,只要直接烹製就可以了。這就是說要用無為的大道來作為治國的方法。根據大道來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於其所在,而不出來擾亂人世。其實不是鬼神不出來擾亂,而是即使出來也不傷人。不是鬼神出來之後不傷人,而是聖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也從不傷害人。神鬼和聖人都不相互傷害,所以,道德也就在聖人這裡得到了結合與歸宿。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5下篇德經(38-50章)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5下篇德經(38-50章)
老子·第三十八章〜論德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釋義: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現什麼。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現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 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就掄起胳膊去強迫人了。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調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調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採摘了大道的一點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於豐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於大道的樸實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此而取捨。
老子·第三十九章〜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釋義: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穩,神只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乾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恰恰沒有榮譽。所以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
老子·第四十章〜去用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釋義:
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萬物都生於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同異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釋義:
優秀的人聽了道之後,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後,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後,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真道嗎?所以《建言書》上說: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里長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里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苟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皿成形在後,聲音太大時,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麼;形象太大時,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麼。道是隱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釋義: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為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了萬物。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盪以求平和。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所以,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教訓的開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偏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釋義:
天下最柔弱的,駕御、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沒有實體的,進入沒有空隙的。我由此便知道無為的益處。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老子·第四十四章〜立戒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釋義:
名聲與生命,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與喪失生命,哪一樣是病態呢?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害,囤積財富的人必有大失喪。所以,知道滿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
老子·第四十五章〜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釋義:
那完善至極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壞。那豐盈四溢的,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最正直的好像彎曲,最聰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辯的好象口訥。安靜勝於躁動,一如寒冷抵禦炎熱。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
老子·第四十六章〜儉慾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釋義:
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卻用來種地。天下無道的時候,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場。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其滿足是永恆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釋義:不出屋門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見天道。出去的越遠,知道的越少。所以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老子·第四十八章〜忘知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釋義:
追求知識會越來越膨脹自負,追求真道會越來越謙卑虛己。一直謙卑虛己下去,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在無為的境界裡,便可以無所不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無事,倘若極盡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老子·第四十九章〜任德四十九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釋義:
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聖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注,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當嬰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貴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釋義:
人一生出來,就進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聽說善於得到並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會遇到老虎,打仗不會受到傷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麼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麼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麼揮舞他的刀。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已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啊!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4上篇道經(31-37章)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4上篇道經(31-37章)
老子·第三十一章〜偃武第三十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 禮處之。
釋義:
兵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萬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適可而止,打勝了也不當成美事。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是絕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所謂兵,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時以左方為貴,戰時以右方為貴,因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喪。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以凶喪來看待戰事。殺人多了,就揮淚哀悼;打了勝仗,也像辦喪事一樣。
老子·第三十二章〜聖德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釋義: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體,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麼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自動歸順。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辯德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釋義:
能識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透自己,才有光明。能戰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是真強。知足的人富有。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釋義:
大道瀰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於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仁德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釋義: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老子·第三十六章〜微明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釋義: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強一下。要廢棄的,必先興起一會兒。要奪取的,必先讓與一點兒。這是微妙的亮光。柔弱的勝於剛強的。魚不能離開水(而上岸),國家的主權和勢能也無法(離開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為政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釋義:
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萬物自己變化。變化中有私慾發作,我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住。在這個無以名狀的本原里,慾望將斷絕。慾望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