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0提要

整合管理~3.6平天下~道德經~老子道德經00提要
《老子河上公注》介紹: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或稱《老子河上公注》)相傳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作。
河上公何許人也?史無所稽,現今研究主要根據葛玄的老子道德經序,但所述神話成份居多。一般學者研究認為,河上公應為東漢時隱士。
歷代注解道德經者多不勝數,而傳世最早與最完整者,當屬河上公章句,而唐後老學盛行,所傳誦注本除王弼注老最為盛行之外,當屬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章句中保留許多的漢代思想,以及以養生、治世之觀點註解老子,在道教中更有相當崇高之地位。
葛玄老子道德經序如此記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皇帝時,結草爲庵于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衆官,皆令誦之,有所不解數句,天下莫能通者。
聞侍郎裴楷説河上公誦老子,乃遣詔使,齎所不了義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遥問也。」文帝即駕從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貴貧賤。」
須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虚空之中,如雲之升,去地百餘丈而止於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貴貧賤乎?」
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輦稽首禮謝曰:「朕以不德,忝統先業,才不任大,憂於不堪,雖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則幽夕睹太陽之曜光。」
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謂帝曰:「敦研此則所疑自解,余注是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經,言畢,失公所在。
論者以爲,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盡通其義,而精思遐感,上徹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純信,故示神變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時人因號曰河上公焉。
據葛玄序,河上公這個人的真實姓名不得而知,因為漢孝文皇帝時在河邊搭蓋草屋,經常讀老子道德經,因此稱其為河上公。
文帝非常喜愛老子思想,曾找來文武百官一起讀經,但有些疑惑不解,裴楷於是推薦河上公,文帝請人前去詢問,結果被回以「道尊德貴,非可遥問也」,意思是說必需由文帝親自拜訪才夠誠意。
文帝只好親自向河上公問道,見面就引用道德經「域中有四大」說:你雖是有道之人,畢竟還是我的子民。………你難道不知道我可以讓你大富大貴?河上公聽完,俯掌而坐,騰空而起,直上百餘丈高的天空,過一會兒從上往下回說:「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貴貧賤乎?」於是文帝才知河上公是神人,不是凡人,便向河上公跪拜求道。
河上公因此傳授了《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給文帝,並說,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來只傳授給三人,文帝是第四人。文帝跪拜收下之後,河上公就消失無蹤。 這樣的描述雖過於神話,但或許也有些真實的成份。個人推想:河上公應該是當時的隱士,在漢文帝問道之後,隨即消聲匿跡,這應是修道之人為免世俗及有名之累的合理行逕,也可避免帝王回宮之後感覺求道過程受辱,反悔而密遣殺手加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文帝在求道得經書之後,刻意將其過程誇大成一段神話,以強化皇帝的道統地位。
《道德經》介紹: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上篇道經:
老子·第一章〜體道第一
老子·第二章〜養身第二
老子·第三章〜安民第三
老子·第四章〜無源第四
老子·第五章〜虛用第五
老子·第六章〜成象第六
老子·第七章〜韜光第七
老子·第八章〜易性第八
老子·第九章〜運夷第九
老子·第十章〜能為第十
老子·第十一章〜無用第十一
老子·第十二章〜檢欲第十二
老子·第十三章〜厭恥第十三
老子·第十四章〜贊玄第十四
老子·第十五章〜顯德第十五
老子·第十六章〜歸根第十六
老子·第十七章〜淳風第十七
老子·第十八章〜俗薄第十八
老子·第十九章〜還淳第十九
老子·第二十章〜異俗第二十
老子·第二十一章〜虛心第二十一
老子·第二十二章〜益謙第二十二
老子·第二十三章〜虛無第二十三
老子·第二十四章〜苦恩第二十四
老子·第二十五章〜象元第二十五
老子·第二十六章〜重德第二十六
老子·第二十七章〜巧用第二十七
老子·第二十八章〜反朴第二十八
老子·第二十九章〜無為第二十九
老子·第三十章〜儉武第三十
老子·第三十一章〜偃武第三十一
老子·第三十二章〜聖德第三十二
老子·第三十三章〜辯德第三十三
老子·第三十四章〜任成第三十四
老子·第三十五章〜仁德第三十五
老子·第三十六章〜微明第三十六
老子·第三十七章〜為政第三十七
下篇德經
老子·第三十八章〜論德第三十八
老子·第三十九章〜法本第三十九
老子·第四十章〜去用第四十
老子·第四十一章〜同異第四十一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化第四十二
老子·第四十三章〜偏用第四十三
老子·第四十四章〜立戒第四十四
老子·第四十五章〜洪德第四十五
老子·第四十六章〜儉慾第四十六
老子·第四十七章〜鑒遠第四十七
老子·第四十八章〜忘知第四十八
老子·第四十九章〜任德四十九
老子·第五十章〜貴生第五十
老子·第五十一章〜養德第五十一
老子·第五十二章〜歸元第五十二
老子·第五十三章〜益證第五十三
老子·第五十四章〜修觀第五十四
老子·第五十五章〜玄符第五十五
老子·第五十六章〜玄德第五十六
老子·第五十七章〜淳風第五十七
老子·第五十八章〜順化第五十八
老子·第五十九章〜守道第五十九
老子·第六十章〜居位第六十
老子·第六十一章〜謙德第六十一
老子·第六十二章〜為道第六十二
老子·第六十三章〜恩始第六十三
老子·第六十四章〜守微第六十四
老子·第六十五章〜淳德第六十五
老子·第六十六章〜後己第六十六
老子·第六十七章〜三寶第六十七
老子·第六十八章〜配天第六十八
老子·第六十九章〜玄用第六十九
老子·第七十章〜知難第七十章
老子·第七十一章〜知病第七十一
老子·第七十二章〜愛己第七十二
老子·第七十三章〜任為第七十三
老子·第七十四章〜制惑第七十四
老子·第七十五章〜貪損第七十五
老子·第七十六章〜戒強第七十六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道第七十七
老子·第七十八章〜任信第七十八
老子·第七十九章〜任契第七十九
老子·第八十章〜獨立第八十
老子·第八十章一〜顯質第八十一
老子道德經的基礎從“老子·第一章〜體道第一”開始,老子道德經是以自然科學做基礎,因為格物致知嘛!所以,如果這部分沒弄清楚,就不要往下學,越學越偏,世間許多教老子道德經的講師,自己都沒弄懂就教別人,結果弄得天下一團亂,今天的世間就是個例子。
如何判斷教學的講師是得道者?
人生無功休談道,人理非為必然道;
法條仍在人理中,論道仍在道中行!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20堯曰第二十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20堯曰第二十
【原文】
1.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20.1)
【白話解】
堯說:「好啊!你這個舜。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讓你繼承帝位。如果天下都很窮困,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至高無上的上帝啊,你在人間的兒子--我--謹用黑牛來祭祀您,向您禱告: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一切善惡,我都不敢隱瞞,您無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數。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應歸結到我身上。」周朝恩賜天下,使好人都富了。武王說:「我雖有至親,都不如有仁人。百姓有錯,在我一人。」孔子說:「謹慎地審查計量,週密地制定法度,建立公正的人事制度,讓國家的法令暢通無阻,復興滅絕的國家,承繼斷絕的世族,提拔埋沒的人才,天下民心都會真心歸服。」掌權者應該重視:人民、糧食、喪葬、祭祀。寬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誠信就能使人民的信服。勤敏就能取得功績,公正就能使人民幸福。」
【原文】
2.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20.2)
【白話解】
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從政呢?」孔子說:「尊五美,去四惡,就可以從政了。」子張說:「什麽是五美?」孔子說:「領導應該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讓群衆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想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子張說:「怎樣才能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孔子說:「做有益於人民的事,給人民以實惠,不就是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嗎?制定利國利民的計劃讓群衆去建設,誰會怨恨?經濟繁榮的目標得到實現,還有什麽可貪圖?君子不管人口多少、不管年齡小大、都尊重他們,不就是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嗎?君子衣冠整齊,註重儀表,莊重嚴肅,人人見了都很敬畏,不就是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子張說:「什麽是四惡?」孔子說:「不加教育就要逮捕叫做虐待,不看原因衹苛求成功叫做暴戾,不看時間衹限期完成叫做害人。同樣要奬勵先進,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原文】
3.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20.3)
【白話解】
孔子說:「不懂得客觀規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道德規範,就無法建功立業;不懂得分辨言論,就不能瞭解人。」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9子張第十九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9子張第十九
【原文】
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19.1)
【白話解】
子張說:「有志者應該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祭祀虔誠,居喪悲哀。這樣就可以了。」
【原文】
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19.2)
【白話解】
子張說:「擁有優點不發揚,信仰道義不忠誠,這樣的人,有他沒他一個樣。」
【原文】
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
【白話解】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怎樣交朋友,子張反問:「子夏怎說?」答:「子夏說:可以交朋友的人就相交,否則就拒絕。」子張說:「我聽到的與這不同。君子尊重賢人,容納衆人;贊揚善人,同情弱者。如果我是個大賢人,什麽人不能不容納?如果我是個壞人?人人都會拒絕我,那我又怎麽能拒絕人家呢?」
【原文】
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19.4)
【白話解】
子夏說:「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必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要想做大事,就用不上了,所以君子不搞這些小技藝。」
【原文】
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19.5)
【白話解】
子夏說:「每天都學到些新東西,每月都不忘所學會的東西,就算好學了。」
【原文】
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白話解】
子夏說:「廣泛學習並且不停地朝著目標前進,認真地提出問題並且聯係實際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
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19.7)
【白話解】
子夏說:「工人在工廠中生產商品,君子在學習中掌握道義。」
【原文】
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19.8)
【白話解】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原文】
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19.9)
【白話解】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看起來他很嚴肅,接觸後就知道他很溫和,聽他說話卻很嚴厲。」
【原文】
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19.10)
【白話解】
子夏說:「領導樹立了威信後,才可以指使群衆;沒信譽時,群衆會以為你在虐待他們。下屬取得了領導的信任後,才可以去勸諫領導;沒得到信任時,領導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11.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19.11)
【白話解】
子夏說:「要明辨大是大非,但可以不拘小睗。」
【原文】
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19.12)
【白話解】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衹能做些灑水掃地、接待客人之類的小事。沒學到根本性的東西,這怎麽能行呢?」子夏聽到後,說:「哎,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教什麽?後教什麽?這好比於草和木,都是有區別的,怎能隨意歪曲?能有始有終地教育學生,衹有聖人能做到吧!」
【原文】
13.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19.13)
【白話解】
子夏說:「當官當得好時還應該註意學習,學習學得好時就應該去當官。」
【原文】
14.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19.14)
【白話解】
子游說:「辦喪事,衹要能表達出悲哀的感情就可以了。」
【原文】
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19.15)
【白話解】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算很難得的了,可是還不能算仁。」
【原文】
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19.16)
【白話解】
曾子說:「子張雖然外表堂堂,但難於和他一起做大事。」
【原文】
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19.17)
【白話解】
曾子說:「平時,人很難表露自己的感情;衹有死了親人,感情才能表露無遺。」
【原文】
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19.18)
【白話解】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順,其他方面別人都可以做到,衹有他不更換父親下屬和父親的規矩,是難以做到的。」 【原文】 19.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19.19)
【白話解】
孟氏讓陽膚當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現在的領導,不做好事,民心早已散盡了。如果瞭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憐憫他們,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
【原文】
20.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19.20)
【白話解】
子貢說:「紂王的無道,並不象所傳說的那麽厲害。所以君子最討厭自己身上有污點,一旦有污點,人們就會把所有的壞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原文】
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白話解】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原文】
22.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9.22)
【白話解】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並沒失傳,還在人間。賢人能瞭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賢的人衹能瞭解其中的小道理。到處都有文武之道。孔子處處都學,哪有固定的老師?」
【原文】
23.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屋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白話解】
叔孫武叔在朝庭上對大夫們說:「子貢賢於孔子。」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子貢,子貢說:「拿圍牆做比喻吧,我的牆齊肩高,站在牆外,就能看到我家裏富麗堂皇;孔子的牆幾丈高,如果不從大門進去,就看不見雄偉壯觀、多姿多彩的景象。進得去門的人太少了,叔孫先生這麽說,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文】
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19.24)
【白話解】
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子貢說:「不要這樣吧,孔子是誹謗不了的,其他人的賢良,象丘陵一樣,還可以超越;孔子卻象日月,別人沒法超過。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又有什麽損傷?衹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原文】
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白話解】
陳子禽對謂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裏比你強?」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是否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擁護,萬衆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榮,死也可哀,怎麽談得上趕上他呢?」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8微子第十八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8微子第十八
【原文】
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18.1)
【白話解】
紂王無道,微子離他而去,箕子淪為奴隸,比干勸諫慘死。孔子說:「商朝有三個仁人。」
【原文】
2.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8.2)
【白話解】
柳下惠當司法部長,三次被罷免。有人問:「你不可以離開嗎?」他說:「堅持正直輔佐別人,到哪裏不是要屢次被罷免?如果用歪門邪道輔佐別人,何必要離開自己的國家?」
【原文】
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18.3)
【白話解】
齊景公談到對待孔子的打算時,說:「要我象魯君對待季氏那樣對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可以用季氏和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於是,孔子離開了齊國。
【原文】
4.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18.4)
【白話解】
齊國人送來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於是,孔子離開了魯國。
【原文】
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18.5)
【白話解】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歌路過孔子車旁,說:「鳳啊!鳳啊!你怎麽這樣倒霉?過去的不可輓回,未來的還可以趕上。算了!算了!現在的執政者很危險!」孔子下車,想同他說話。他趕快避開了,孔子沒能與他交談。
【原文】
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8.6)
【白話解】
長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過,讓子路詢問渡口。長沮說:「駕車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是魯國孔丘嗎?「是。「他天生就應該知道渡口在那裏。」子路再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我是仲由。「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是。「壞人壞事象洪水一樣泛濫,誰和你們去改變?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哪裏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邊說邊不停地播種。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誰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著提倡改革了。」
【原文】
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禮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白話解】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著農具。子路問:「您見到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就扶著拐杖除草。子路拱著手站在一邊。老人留子路過夜,殺雞煮飯給子路吃,又讓兩個兒子跟子路相見。第二天,子路告辭,趕上孔子一行,把情況向孔子做了彙報。孔子說:「是隱士。」讓子路返回去見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門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能拋棄呢?想潔身自好,卻破壞了君臣之間的大倫。君子做官,衹是履行人臣的義務,至於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原文】
8.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18.8)
【白話解】
隱士: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理想,不屈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降低志向、屈辱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動合乎理智,他們衹做到了這些。」說虞仲、夷逸「隱居起來,言論自由,自身保持了清白,辭官合乎情理。」最後說:「我同他們不一樣,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原文】
9.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上兆下鼓)武,入文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18.9)
【白話解】
天子的大樂師去了齊國,二樂師去了楚國,三樂師去了蔡國,四樂師去了秦國,擊師去了黃河附近,搖鼓師去了漢水附近,副樂師、擊磬師去了海邊。
【原文】
10.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18.10)
【白話解】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親屬,不使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如果老臣舊友沒犯大錯,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則備。」
【原文】
11. 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18.11)
【白話解】
周代有八個著名人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7陽貨第十七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7陽貨第十七
【原文】
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17.1)
【白話解】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送給孔一隻熟乳豬,想讓孔子去他家緻謝。孔子乘他不在家時,去拜謝。卻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說。」孔子走過去,他說:「自己身懷本領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做仁嗎?」孔子說:「不能。「想做大事卻總是不去把握機遇,能叫做明智嗎?「不能。「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埃「好吧,我準備做官。」
【原文】
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17.2)
【白話解】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衹是習俗使人有了差別。」孔子說:「衹有上等人聰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變的。」
【原文】
3.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3)
【白話解】
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對他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學道就會愛護別人,小人學道就會服從指揮。』」孔子說:「同學們,子游說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原文】
4.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未召我者,而豈走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17.4)
【白話解】
公山弗擾占據費市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裏去?」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是說空話?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許就會建立又一個強盛的王朝。」
【原文】
5.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17.5)
【白話解】
子張問仁,孔子說:「能在天下推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種?」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會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擁護,誠實就會受到重用,勤敏就會獲得成功,慈惠就會有本錢使用人。」 【原文】 6.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17.6)
【白話解】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說:「以前我聽您說過:『親自做了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怎麽解釋?」孔子說:「對,我說過。沒聽說過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壞;沒聽說過潔白的東西嗎?染也染不黑。我豈能象個瓠瓜?光掛在那裏而不讓人吃呢?」
【原文】
7.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7.7)
【白話解】
孔子說:「仲由啊,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六種弊病嗎?「沒有。「坐下,我對你說。好仁不好學,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學,弊病是放縱;好信不好學,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學,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學,弊病是破壞;好剛不好學,弊病是狂妄。」
【原文】
8.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17.8)
【白話解】
孔子說:「同學們,為什麽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衆,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孔子對伯魚說:「你讀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不讀《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著牆站著而無法前進。」
【原文】
9.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17.9)
【白話解】
孔子說:「禮啊,禮啊,難道衹是紙張在說話嗎?樂啊,樂啊,難道衹是鐘鼓在發音嗎?」
【原文】
10.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17.10)
【白話解】
孔子說:「外表威嚴而內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象挖牆洞的小偷吧!」
【原文】
11.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17.11)
【白話解】
孔子說:「老好人是敗壞道德的人。」
【原文】
12.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17.12)
【白話解】
孔子說:「道聽途說就是道德敗壞。」
【原文】
13.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17.13)
【白話解】
孔子說:「卑鄙小人可以共事嗎?這種人他沒得到時,怕得不到;得到後,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他什麽壞事都敢做。」
【原文】
14.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17.14)
【白話解】
孔子說:「古人有三種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許沒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蕩不羈;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凶惡蠻橫;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詐無賴。」
【原文】
15. 子曰:「攷言令色,詳矣仁。」(17.15)
【白話解】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原文】
16.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17.16)
【白話解】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代替紅色,厭惡用鄭聲攪亂雅樂,厭惡用妖言顛覆國家。」
【原文】
17.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7)
【白話解】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誰教我們呢?」孔子說:「天說過什麽?天不說話,照樣四季運行,百物生長,天說過什麽?」
【原文】
18.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17.18)
【白話解】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說有病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瑟彈唱起來,讓他聽見。
【原文】
19.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17.19)
【白話解】
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每年陳谷吃完,新谷又長,每年廢棄舊火種而重新鑽木取得新火種,守孝一年就夠了。」孔子說:「三年內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香,聽音樂不樂,住在室內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安,那麽你就做吧。」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原文】
20.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17.20)
【白話解】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麽都不想,真太難了!不是有下棋的嗎?下下棋,總比什麽都不做要好。」
【原文】
21.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7.21)
【白話解】
子路說:「君子提倡勇敢嗎?」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上,君子如果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顛覆國家,小人如果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成為強盜。」
【原文】
22.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係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17.22)
【白話解】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厭惡的人嗎?」子貢說:「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原文】
23.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係,遠之則怨。」(17.23)
【白話解】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以對付。太親近了,他們就會失禮;太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
【原文】
24.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17.24)
【白話解】
孔子說:「四十歲還讓人厭惡的人,一輩子都完了。」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6季氏第十六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6季氏第十六
【原文】
1.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16.1)
【白話解】
季氏要攻打顓臾,冉有、季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是你的錯嗎?顓臾曾做過先王的東蒙主,而且就在魯國境內。是魯國的一部分,為何要打它?」冉有說:「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說:「冉求,有句老話說:『在其位就要盡其責,不然就辭職』,危險時不支持,跌倒時不攙扶,要你這個助手何用?而且,你還說錯了,虎兕跑出籠子,龜玉毀在盒中,是誰的錯?」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又離費城很近,現在不奪過來,將來會成為子孫的後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說自己『想要』,卻要找理由辯解的人。我聽說有國有家的人,不怕錢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定。因為,平均了就沒有貧窮,大家和睦就感覺不到人少,安定了就沒有危險。這樣,如果遠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徠他們;來了之後,就要安撫他們。現在你二人輔助季氏,遠人不服卻不能招徠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反而想著在國內使用武力,我衹怕季孫的危險不在顓臾,而在自己的內部。」
【原文】
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6.2)
【白話解】
孔子說:「天下太平時,實權都在中央。天下混亂時,實權都在地方。實權在省級,最多能傳十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實權在市級,傳了五代很少有不垮臺的;縣級官員為所欲為,經過三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天下太平,則實權不在地方;天下太平,則百姓不會抱怨社會。」
【原文】
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16.3)
【白話解】
孔子說:「中央喪失實權,已經五代了;權力落到大夫手中,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原文】
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16.4)
【白話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有益處;與走邪門歪道的人交朋友、與讒媚奉迎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有害處。」
【原文】
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16.5)
【白話解】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有三種。愛好禮樂、愛好稱贊別人的優點,愛好廣結善友,有益處;愛好放蕩、愛好閒逛、愛好大吃大喝,有害處。」
【原文】
6.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16.6)
【白話解】
孔子說:「陪君子說話要註意三種毛病:沒到說的時候就說,叫做急躁;到該說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顧對方的表情就說,叫做睜眼瞎。」
【原文】
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6.7)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壯時,血氣正旺盛,要戒爭斗;年老時,血氣已衰落,要戒貪婪。」
【原文】
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16.8)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規律、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自然規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戲侮聖人的言論。」
【原文】
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16.9)
【白話解】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學習後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這就是下等人了。」
【原文】
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16.10)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考慮:看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時要考慮請教、憤怒時要考慮後患、見到好處時要考慮道義。」
【原文】
11.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而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16.11)
【白話解】
孔子說:「見到善良,要象趕不上似的;見到不善,要象被水燙了似的。我見到過這樣的人,我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起來尋求自己的志向、維護正義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沒見到過這樣的人。」
【原文】
12.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16.12)
【白話解】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百姓覺得他沒什麽德行值得稱贊;伯夷、叔齊餓在首陽山下,百姓至今稱贊他們。
【原文】
13.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16.13)
【白話解】
陳亢問伯魚:「你學到了密傳嗎?」伯魚答:「沒有。有一次他一個人站在那,我快步過庭。他問:『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不學詩,就不能掌握說話的技巧。』我回去學詩。又一次他又一個人站在那,我快步過庭。他問:『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不學禮,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我回去學禮,就聽過這兩次。」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穫:知道詩的作用,禮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並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原文】
14. 邦君子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16.14)
【白話解】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國人在外國人面前稱她為寡小君,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5衛靈公第十五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5衛靈公第十五
【原文】
1.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15.1)
【白話解】
衛靈公向孔子詢問排兵布陣之法,孔子說:「禮儀方面的事,我還懂一點;用兵打仗的事,我沒學過。」孔子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原文】
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15.2)
【白話解】
孔子在陳國斷糧時,跟隨的學生都餓得走不動路。子路埋怨地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原文】
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15.3)
【白話解】
孔子說:「子貢啊,你以為我是學得多才記得住的嗎?「對,難道不是嗎?「不是,我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
【原文】
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15.4)
【白話解】
孔子說:「仲由啊,理解道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5.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
【白話解】
孔子說:「不發號施令就能治理好天下的人,衹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麽呢?衹不過是莊嚴地坐走寶座上而已。」
【原文】
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15.6)
【白話解】
子張問什麽是正確的行為,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為要誠實,即使到了偏遠地區,也能事業順利;否則,即使在繁華都市,能順利嗎?站立的時候,忠信誠實這幾個字好像就矗立眼前;坐車的時候,這幾個字好像就貼在車窗上。這樣到哪都會暢通無阻。」子張將這話寫在腰帶上。
【原文】
7.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15.7)
【白話解】
孔子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他象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象箭一樣直。蘧伯玉真是個君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藏而不露地隱居起來。」
【原文】
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白話解】
孔子說:「遇到可以說的人卻不說,就會失去可與說話的人;遇到不可說的人卻說了,就是說話冒失。聰明的人既不去可交談的人,也不言談冒失。」
【原文】
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9)
【白話解】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原文】
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白話解】
子貢問怎樣實現仁,孔子說:「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裏,就要追隨那裏的品德高尚的領導,結交那裏的仁義之士。」
【原文】
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15.11)
【白話解】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朝的曆法,乘商朝的車輛,戴周朝的禮帽,提倡高雅音樂,禁止糜糜之音,疏遠誇誇其談的人。糜糜之音淫穢,誇誇其談的人危險。」
【原文】
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5.12)
【白話解】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原文】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白話解】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原文】
14.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15.14)
【白話解】
孔子說:「臧文仲是竊居官位的人嗎?明知柳下惠品德高尚,卻不推薦他做官。」
【原文】
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15.45)
【白話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原文】
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46)
【白話解】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麽辦,怎麽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麽辦。」
【原文】
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15.17)
【白話解】
孔子說:「整天和小人聚在一起,說話不講道義,喜歡耍小聰明,這樣的人真難辦!」
【原文】
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白話解】
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
【原文】
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衹怕自己無能,不怕沒人瞭解自己。」
【原文】
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5.20)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原文】
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21)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
【原文】
22.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15.22)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舉止莊重,與世無爭;團結群衆,又不結黨營私。」
【原文】
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5.23)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某人說話動聽而舉薦他,不會因為某人品德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善意規勸。」
【原文】
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5.24)
【白話解】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人。」
【原文】
25.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白話解】
孔子說:「我對人,詆毀過誰?稱贊過誰?我稱贊過的人,一定先經過了考驗。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原文】
26.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5.26)
【白話解】
孔子說:「我還能見到史書上因存在懷疑而空缺文字的情況,現在沒這種事了!」
【原文】
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15.27)
【白話解】
孔子說:「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原文】
2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15.28)
【白話解】
孔子說:「衆人厭惡的,必須仔細觀察;衆人喜歡的,必須仔細觀察。」
【原文】
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9)
【白話解】
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原文】
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15.30)
【白話解】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原文】
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15.31)
【白話解】
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來思考。結果沒好處,還不如學習。」
【原文】
32.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謀求掌握治國之道而不謀求食物。耕田,有時還會挨餓;學道,卻能拿奉祿。君子衹擔心沒學好道,不擔心貧窮。」
【原文】
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15.33)
【白話解】
孔子說:「憑智慧得到權力,但缺少人品,即使得到了,也必然會失去;憑智慧得到權力,人品也好,但不嚴肅認真地管理,則不受群衆尊敬;憑智慧得到權利,人品好,工作態度也好,但所作所為不符合道德規範,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不可做小事,而可接受重大使命;小人不可接受重大使命,而衹能做小事。」
【原文】
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15.35)
【白話解】
孔子說:「人民對仁政的需要,比水火更迫切。水火雖有利於人,人有時卻會蹈之而死,我沒見過蹈仁而死的。」
【原文】
36.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15.36)
【白話解】
孔子說:「面對仁道,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
【原文】
37.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15.37)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顧大節而不計小信。」
【原文】
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15.38)
【白話解】
孔子說:「對待上級要先辦好事,然後再談拿報酬。」
【原文】
39. 子曰:「有教無類。」(15.39)
【白話解】
孔子說:「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原文】
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15.40)
【白話解】
孔子說:「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了。」
【原文】
41. 子曰:「辭,達而已矣!」(15.41)
【白話解】
孔子說:「話說清楚就可以了。」
【原文】
42.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15.42)
【白話解】
魯國的樂官來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前,孔子說:「這是坐席。」都坐好後,孔子告訴他:「某人在這,某人在那。」樂官走後,子張問:「這是同盲人交談的方法嗎?」孔子說:「是的,這就是幫助盲人的方法。」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4憲問第十四03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4憲問第十四03
【原文】
30.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14.30)
【白話解】
子貢誹謗別人,孔子說:「子貢啊,你就那麽好嗎?我可沒這個閒工夫。」
【原文】
3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1)
【白話解】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原文】
32.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14.32)
【白話解】
孔子說:「不要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要事先懷疑別人不講信用,如果能預先覺察到欺詐和撒謊,就是賢人了。」
【原文】
33.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14.33)
【白話解】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麽四處奔波、到處游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嗎?」孔子說:「我不想顯示口才,衹是因為痛恨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才不得不如此。」
【原文】
34.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14.34)
【白話解】
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堅韌不拔的品德。」
【原文】
35.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4.35)
【白話解】
有人問:「以恩德報答怨恨,怎樣?」孔子說:「這樣怎麽報答恩德?應該以正直報答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原文】
36.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14.36)
【白話解】
孔子說:「沒人瞭解我啊!」子貢說:「怎麽說沒人瞭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我學了些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瞭解我的,大概衹有天吧!」
【原文】
37.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逮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14.37)
【白話解】
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誣衊子路。子服景伯將此事告訴了孔子,他說:「季孫氏被公伯寮的諂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殺了他,將他陳屍街頭。」孔子說:「理想能夠得到推行,是時運決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時運決定的。公伯寮能把時運怎樣?」
【原文】
38.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14.38)
【白話解】
孔子說:「賢者逃避渾濁的社會,其次逃避動蕩的地域,再次避鄙視的目光,最次逃避惡毒的人言。」孔子說:「這樣做的有七個人。」
【原文】
39.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14.39)
【白話解】
子路在石門睡覺,看門的說:「哪來?」子路答:「從孔子那裏來。」問:「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原文】
40.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14.40)
【白話解】
孔子在衛國擊磬,一個背背簍的人從門前走過,他說:「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又說:「硜硜之聲真庸俗?沒人理解有什麽關繫?獨善其身就是了。好比過河,水深就索性穿著衣服游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麽可責問他的了。」
【原文】
41.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14.41)
【白話解】
子張問:「書上說:『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議政。』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止是高宗,古人都這樣。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內都聽從宰相安排,各司其職。」
【原文】
42.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14.42)
【白話解】
孔子說:「領導尊崇道德規範,群衆就樂意聽指揮。」
【原文】
43.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14.43)
【白話解】
子路問君子,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對人恭敬謙遜。「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人心安。「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百姓過上太平的生活。這一點,堯舜都難做到。」
【原文】
44.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14.44)
【白話解】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孔子,孔子說:「你小時候就不懂禮貌,長大了一事無成,你這個老不死,真是個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原文】
45.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14.45)
【白話解】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來傳話,有人問:「是個要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見他與長輩同坐同行。他不是個要求上進的人,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4憲問第十四02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4憲問第十四02
【原文】
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白話解】
子路說:「齊桓公殺公子糾時,召忽殉死,管仲卻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仁,這就是仁。」
【原文】
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14.17)
【白話解】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公子糾時,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現在還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沒有管仲,恐怕我們還要受愚昧人的侵擾。豈能拘泥於匹夫匹婦的小睗小信?自縊於溝瀆而不為人知呢。」
【原文】
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矣!」(14.18)
【白話解】
公叔文子推薦一個傭人做了大夫,與他平起平坐。孔子說:「公叔文子可以稱為『文』了。」
【原文】
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14.19)
【白話解】
孔子說衛靈公之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麽不敗亡呢?」孔子說:「仲叔圉治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王孫賈統帥軍隊,像這樣,怎麽會敗亡呢?」
【原文】
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14.20)
【白話解】
孔子說:「說話大言不慚,做起來就難了。」
【原文】
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子後,不敢不告也!」(14.21)
【白話解】
陳成子弒齊簡公。孔子沐浴後上朝,向魯哀公報告:「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討伐他。」哀公說:「向三位大夫報告吧。」孔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出『你去向三位大夫報告』的話!」孔子衹好向三位大夫報告,他們不同意討伐。孔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
【原文】
22.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白話解】
子路問怎樣對待上級,孔子說:「不要欺騙,可以犯顏直諫。」
【原文】
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3)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義,小人心懷財利。」
【原文】
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4.24)
【白話解】
孔子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
【原文】
25.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
【白話解】
蘧伯玉派使者訪問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然後問:「蘧先生最近在做什麽?」答:「他想減少錯誤,但沒做到。」使者出去後,孔子說:「好個使者!好個使者!」
【原文】
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4.26)
【白話解】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原文】
2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7)
【白話解】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
【原文】
28.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28)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到而沒做到很可恥。」
【原文】
2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14.29)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的三種品德我沒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說:「老師是在說自己呢。」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4憲問第十四01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4憲問第十四01
【原文】
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14.1)
【白話解】
憲問恥。孔子說:「國家太平時,可以當官;社會黑暗時,當官就是恥辱。」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算仁嗎?」孔子說:「可以算難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原文】
2.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14.2)
【白話解】
孔子說:「士如果戀家,就不配作士了。」
【原文】
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14.3)
【白話解】
孔子說:「治世中,言談正直,行為正直;亂世中,行為正直,言談謙遜。」
【原文】
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白話解】
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原文】
5.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
【白話解】
南宮括問:「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都不得好死;禹、稷都親自種莊稼,卻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宮括出去後,孔子說:「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原文】
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卻沒有仁慈的人。」
【原文】
7.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14.7)
【白話解】
孔子說:「愛護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原文】
8.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14.8)
【白話解】
孔子說:「鄭國的法令,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審閱的,子羽修飾的,子產潤色的。」
【原文】
9.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14.9)
【白話解】
有人問子產怎樣,孔子說:「慈善的人。」問子西怎樣,說:「他呀!他呀!」問管仲怎樣,說:「是個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過了一輩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無怨言。」
【原文】
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14.10)
【白話解】
孔子說:「貧窮而無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容易。」
【原文】
11.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14.11)
【白話解】
孔子說:「孟公綽當趙氏、魏氏的總管都能當好,但不能當滕、薛等小國的大夫。」
【原文】
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14.12)
【白話解】
子路問怎樣算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上知禮懂樂的修養,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說:「現在的完人就不必這樣了,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長期貧窮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原文】
13.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14.13)
【白話解】
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他不說、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答:「這話過分了。他該說時才說,人不厭其說;快樂時才笑,人不厭其笑;該取時才取,人不厭其齲」孔子說:「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
【原文】
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14.14)
【白話解】
孔子說:「臧武仲以離開自己的封地作條件,要求冊立其後代做大夫,雖說表面上不是要挾君主,但實質上是。」
【原文】
15.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14.15)
【白話解】
孔子說:「晉文公狡詐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狡詐。」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3子路第十三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3子路第十三
【原文】
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13.1)
【白話解】
子路問政,孔子說:「身先士卒,教人勤奮。」子路請孔子多說一點。孔子說:「不要鬆懈。」
【原文】
2.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不知,人其舍諸!」(13.2)
【白話解】
仲弓當了季氏的總管,問政。孔子說:「使下屬各司其職,寬容小錯,提拔賢才。」仲弓問:「怎知誰是賢才而提拔?」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別人會埋沒他嗎?」
【原文】
3.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3.3)
【白話解】
子路說:「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您去執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麽?」孔子說:「一定是糾正名分呀!」子路說:「是這樣的嗎?你太迂腐了,糾正名分有什麽用?」孔子說:「你太粗野了!君子對於不懂的事情,一般都採取保留意見。名分不正當,說話就不合理;說話不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罰就不會公正;刑罰不公正,則百姓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領導做事必須說得通、說話必須行得通。領導說話,絕不隨便、馬虎。」
【原文】
4.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白話解】
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樊遲出來。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領導重視禮法,則群衆不會不敬業;領導重視道義,則群衆不會不服從;領導重視信譽,則群衆不會不誠實。如果這樣的話,則天下百姓都會攜兒帶女來投奔你,哪用得著你自己種莊稼?」
【原文】
5.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3.5)
【白話解】
孔子說:「讀了許多書,讓他乾工作,卻完成不了任務;讓他搞公關,卻完成不了使命。這樣的人,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麽用?」
【原文】
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3.6)
【白話解】
孔子說:「領導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衆也會自覺去做;領導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衆也不會服從。」
【原文】
7.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13.7)
【白話解】
孔子說:「魯衛兩國的政事,象兄弟一樣。」
【原文】
8.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13.8)
【白話解】
孔子評論衛國的公子荊:「善於居家理財,開始有點積蓄時,他說:『湊合著夠了』;稍多時,他說:『可算錢多了』;富有時,他說:『可算完美了』。」
【原文】
9.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白話解】
孔子去衛國,冉有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啊!」冉有說:「人多了,又該做什麽?」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富了後,又該做什麽?」「使他們受教育。」
【原文】
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
【白話解】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就能初見成效,三年就能大見成效。」
【原文】
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13.11)
【白話解】
孔子說:「『善人治國百年,也可以戰勝殘暴、免除殺戮了。』這話很對呀!」
【原文】
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13.12)
【白話解】
孔子說:「如果有英明領袖興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實行仁政。」
【原文】
13.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白話解】
孔子說:「自己身正,治理國家還會有什麽問題?自身不正,又怎能讓群衆身正?」
【原文】
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13.14)
【白話解】
冉子退朝。孔子說:「怎麽這麽晚?」答:「有公事要商量。」孔子說:「是私事吧。如果有公事,我雖然沒當官,也會知道。」
【原文】
15.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13.15)
【白話解】
定公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雖然不可以這樣說,但也差不多。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君難了,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嗎?」說:「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雖然不可以這樣說,但也差不多。有的君主說:『我的樂趣不在於做君主,而在於沒人敢違抗我說的話。』如果他的話正確,那很好;如果他的話不對卻沒人敢反抗,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原文】
16.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13.16)
【白話解】
葉公問政。孔子說:「使本地人幸福、外地人來移民。」
【原文】
17.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13.17)
【白話解】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衹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衹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13.18)
【白話解】
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原文】
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13.19)
【白話解】
樊遲問仁。孔子說:「在家守規矩、工作上一絲不苟,待人忠心耿耿,即使到了愚昧之地,也不可背棄這個做人的準則。」
【原文】
20.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
【白話解】
子貢問:「怎樣才能算個真正的士呢?」孔子說:「做事時,要有羞恥之心;出國訪問時,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請問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同鄉的人稱贊他尊敬師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呢?「說到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現在的領導怎樣?「噫,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麽呢?」
【原文】
21.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13.21) 【白話解】
孔子說:「我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了,衹能與狂妄或拘謹的人交往。狂妄者膽大妄為,拘謹者膽小怕事。」
【原文】
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3.22)
【白話解】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人無恆心,巫醫也當不好。』說得好啊!易經上說:『不能堅守德操,就會蒙受羞辱。』這句話是說,沒恆心的人註定一事無成,求卦也沒用。」
【原文】
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原文】
24.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13.24)
【白話解】
子貢問:「週圍的人都喜歡的人,怎樣?」孔子說:「不好。「週圍的人都討厭的人,怎樣?「不好。不如週圍的好人喜歡、週圍的壞人討厭的人。」
【原文】
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13.25)
【白話解】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使他高興卻很難。討好不當,他是不會高興的;他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為小人做事難,但使他高興很容易。討好不當,他也高興;他用人時,總是求全責備。」
【原文】
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3.26)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原文】
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13.27)
【白話解】
孔子說:「剛強、堅毅、樸實、話少,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原文】
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3.28)
【白話解】
子路問:「怎樣才算真正的士呢?」孔子說:「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和睦相處,可算士了。朋友間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兄弟間和睦相處。」
【原文】
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3.29)
【白話解】
孔子說:「善人訓練百姓七年,也可以讓他們當兵打仗了。」
【原文】
30.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13.30)
【白話解】
孔子說:「不訓練就讓百姓去打仗,就是讓他們去送命。」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2顏淵第十二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2顏淵第十二
【原文】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1)
【白話解】
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原文】
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白話解】
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建工程時要象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同事中相處融洽,親屬中和睦友愛。」仲弓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原文】
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12.3)
【白話解】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言談謹慎。」說:「言談謹慎,就能叫做仁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言談能不謹慎嗎?」
【原文】
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12.4)
【白話解】
司馬牛問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問:「不憂不懼,就能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問心無愧,何來憂懼?」
【原文】
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12.5)
【白話解】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擔心什麽沒有兄弟?」
【原文】
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12.6)
【白話解】
子張問明。孔子說:「暗中謠言、惡毒誹謗,傳到你這裏就行不通了,就算英明瞭,就算看得遠了。」
【原文】
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12.7)
【白話解】
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原文】
8.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12.8)
【白話解】
棘子成說:「君子品質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貢說:「可惜啊,您這樣理解君子,您應為說這話而後悔。文化和品質同樣重要。就象虎豹的皮革與犬羊的皮革難以分別一樣。」
【原文】
9.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12.9)
【白話解】
哀公問有若:「饑荒年,國庫空,怎麽辦?」有若說:「賦稅減半。「現在我還嫌稅少,怎麽能減半?「百姓富裕了,您還會不富裕?百姓貧窮了,您哪來富裕?」
【原文】
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12.10)
【白話解】
子張問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說:「以忠信為宗旨,弘揚正義,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一個人,愛的時候,就希望他長生不老;恨的時候,就希望他馬上去死。既盼他長生,又盼他快死,這就是不辨是非。這樣做對自己沒好處,衹能使人覺得你不正常。」
【原文】
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12.11)
【白話解】
齊景公問政。孔子說:「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糧食再多,我能吃到嗎?」
【原文】
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12.12)
【白話解】
孔子說:「僅憑片面之詞就可以斷案的人,大概衹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到第二天。
【原文】
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2.13)
【白話解】
孔子說:「審案,我跟別人一樣。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原文】
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2.14)
【白話解】
子張問政。孔子說:「勤勉為公,忠心報國。」
【原文】
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2.15)
【白話解】
孔子說:「廣泛學習、遵紀守法,就不會誤入歧途!」
【原文】
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2.16)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敚小人相反。」
【原文】
17.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2.17)
【白話解】
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所謂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誰還敢不正直?」
【原文】
18.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12.18)
【白話解】
季康子苦於盜賊,問孔子怎麽辦。孔子說:「如果您不貪婪,即使盜竊有賞,也沒人去幹。」
【原文】
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
【白話解】
季康子問政:「如果殺掉惡人,延攬好人,怎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麽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領導的品德象風,群衆的品德象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倒。」
【原文】
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12.20)
【白話解】
子張問:「怎樣才能顯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顯達是什麽意思?」子張說:「國外有名,國內有名。」孔子說:「這是名,不是達。所謂顯達,就是品質正直,崇尚道義,善於察言觀色,甘心處於人下。這樣就會國外顯達,國內顯達。表面仁義而內心相反、以仁義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騙取國內外的名聲。」
【原文】
21.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12.21)
【白話解】
樊遲陪孔子到魯國的天壇游覽。樊遲問:「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錯誤、明辨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就能提高品德嗎?進行自我批評,不去批評別人,不就能改正錯誤嗎?忍不住一時之氣,忘了自己和親人的安危,不就是糊塗嗎?」
【原文】
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12.22)
【白話解】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問智,孔子說:「對人瞭解。」樊遲不理解。孔子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樊遲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麽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麽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衆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跡。湯管理天下,從群衆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原文】
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12.23)
【白話解】
子貢問怎麽交友。孔子說:「忠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不聽則止,不要自取其辱。」
【原文】
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
【白話解】
曾子說:「君子以知識結交朋友,以朋友輔助仁義。」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1先進第十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1先進第十一
【原文】
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1)
【白話解】
孔子說:「平民因學習優秀而獲得官職。貴族因世襲了官職而去學習。如果我用人,就用平民。」
【原文】
2.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2)
【白話解】
孔子說:「跟我在陳、蔡受苦的人,都不在身邊了。」
【原文】
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11.3)
【白話解】
孔子的學生中,品德高尚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言談的有:宰我、子貢;善於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精通文學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11.4)
【白話解】
孔子說:「顏回對我沒幫助,我所說的一切他都洗耳恭聽。」
【原文】
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5)
【白話解】
孔子說:「閔子騫真孝順!外人都贊同他父母兄弟對他的稱贊。」
【原文】
6.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11.6)
【白話解】
南容經常朗誦有關言談謹慎的詩篇,孔子就把侄女嫁給了他。
【原文】
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11.7)
【白話解】
季康子問:「您的學生中誰好學?」孔子答:「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
【原文】
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11.8)
【白話解】
顏淵死,顏淵的父親顏路請孔子賣車給顏淵做槪孔子說:「有才無才,都是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時,有棺而無槪我不賣車步行為他做槨,因為我做過大夫,不可以步行。」
【原文】
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11.9)
【白話解】
顏淵死,孔子說:「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原文】
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11.10)
【白話解】
顏淵死,孔子痛哭。身邊的人說:「您不要過於悲痛了!」孔子說:「過於悲痛了嗎?不為他悲痛為誰悲痛?」
【原文】
11.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1)
【白話解】
顏淵死,學生們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學生們還是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作父親,我卻沒把他當作兒子。不是我要這樣,是學生們背著我幹的。」
【原文】
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1.12)
【白話解】
季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不能侍奉好,還談什麽侍奉鬼神?「請問死是怎麽回事?「生都不瞭解,還談什麽瞭解死?」
【原文】
13.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白話解】
閔子騫在旁侍奉時,一副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子路侍奉時,一副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侍奉時,一副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樂了,說:「象子路這樣,恐怕不得好死。」
【原文】
14.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1.14)
【白話解】
魯國重建國庫。閔子騫說:「仍用舊庫,不行嗎?何必改建?」孔子說:「此人很少說話,但一開口就說到點子上。」
【原文】
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11.15)
【白話解】
孔子說:「子路彈琴,乾嘛要在我這裏彈?」學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知道後,說:「子路的彈得很不錯了,衹是還不精通而已。」
【原文】
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1.16)
【白話解】
子貢問:「子張與子夏誰能幹些?」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子夏總是差點火候。」說:「那麽是子張強些嘍?」孔子說:「過頭和差點一樣。」
【原文】
17.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11.17)
【白話解】
季氏比周公還富,然而冉求還在幫他搜括錢財。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同學們可以敲鑼打鼓地聲討他。」
【原文】
18.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11.18)
【白話解】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莽撞。
【原文】
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11.19)
【白話解】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不錯了吧?可他卻受窮。子貢不相信命運,卻能經商緻富,對市場行情判斷準確。」
【原文】
20.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11.20)
【白話解】
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不踏著前人的腳印走,學問也就難以精通。」
【原文】
2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11.21)
【白話解】
孔子說:「贊賞忠誠的人,是君子?還是僞裝的?」
【原文】
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白話解】
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麽能聽到就做?」冉有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原文】
23.子畏于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11.23)
【白話解】
孔子被困於匡地,顏淵最後才來。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顏淵說:「您在,我怎敢死?」
【原文】
24.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11.24)
【白話解】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算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您問別人,哪知道您問此二人。所謂大臣,應以仁道輔佐君主,不行就不乾。現在他二人,可算充數的臣子了。」說:「那麽他們是否絕對聽話?」孔子說:「弒父和弒君,他們也不會服從。」
【原文】
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11.25)
【白話解】
子路派子羔當費市市長。孔子說:「這是誤人子弟。」子路說:「有人民,有土地,何必讀書,才算學習?」孔子說:「這真是強詞奪理。」
【原文】
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1.26)
【白話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孔子說:「不要顧及我年長,而不敢講真話。你們經常說,沒人理解你們,如果有人理解並重用你們,你們打算咋辦?」子路急忙說:「較大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饑荒肆虐,我來管理,衹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樣?」答:「方圓幾十里的地方,我來治理,衹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於精神文明,要等能人來教化。「公西赤,你怎樣?」答:「我不敢說能幹好,但願意學習。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願穿著禮服,做個助理。「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麼關繫?衹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
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嘆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後,曾皙問:「他們三人的話怎樣?」孔子說:「衹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您為何笑仲由呢?「治國要講禮讓,他的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冉求談的是治國嗎?「怎麼見得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國呢?「公西赤談的是治國嗎?「祭祀和外交,不是國家大事是什麼?如果公西赤衹能當助理,誰能當總理?」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0鄉黨第十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10鄉黨第十
【原文】
1.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然;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10.1)
【白話解】
孔子在鄉親面前,溫和恭順,象不會說話的人;在宗廟朝廷裏,口齒清晰,衹是很謹慎。上朝時,同下大夫說話,輕鬆快樂;同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在國君面前,恭恭敬敬,儀態安詳。
【原文】
2.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檐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10.2)
【白話解】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來賓,孔子表情莊重,腳步迅速;與兩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後擺動,很整齊;快速向前時,步伐輕快;來賓走後,必定回報說:「客人走遠了。」
【原文】
3.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103.)
【白話解】
進入朝廷大門時,走路象鞠躬一樣,如同無處容身。不在門中間站立,腳不踩門坎。從君主的座位前經過,表情莊嚴,腳步輕快,說話好像氣不足。提著衣邊上堂,象鞠躬,憋著氣象沒有呼息一樣。出來時,每下一個臺階,神態舒展,心情舒暢。下完臺階,步伐加快,如同長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顯得恭敬謹慎。
【原文】
4.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10.4)
【白話解】
拿著圭時,象鞠躬,如同拿不動。向上舉好像作揖,放下來好像交給別人。臉色凝重,戰戰兢兢,腳步細碎,象沿著一條線走路。獻禮時,和顏悅色。便訪時,輕鬆愉快。
【原文】
5.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10.5)
【白話解】
君子不用深紅色做衣邊,紅色紫色不可做內衣。夏天,穿單衣,外出必套外套。黑色內衣,配黑色的外套;白色的內衣,配黃色外套;黃色的內衣,配黃色外套。內衣較長,右袖較短。一定要有睡衣,長一身半。坐墊要厚。喪事結束後,無所不佩。不是正式場合的衣服,一定要裁邊。吊喪時不穿黑衣、不戴黑帽。每月初一,必穿朝服去朝見。齋戒沐浴時,必有布做的浴衣。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一定要改變住處。
【原文】
6.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10.6)
【白話解】
糧食儘量精,肉類儘量細。變質的東西不吃;變色的東西不吃,變味的東西不吃;烹飪得不好不吃;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吃;切的不好看不吃;調味品不好不吃。肉類雖多,但不要吃過量。衹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從集市上買來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參加國家的祭典,分得的祭肉不留過夜;家裏的祭肉,不留過三日。過了三日,就不吃了。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不說話。即使是粗茶淡飯,飯前也要祭一祭,象齋戒一樣嚴肅。
【原文】
7. 席不正不坐。(10.7)
【白話解】
坐席沒擺正,不坐。
【原文】
8.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10.8)
【白話解】
鄉親們的飲酒儀式結束時,要等老人出去後,才能出去。鄉親們舉行驅鬼儀式時,要穿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原文】
9.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10.9)
【白話解】
托人給外國的朋友送禮時,一定拜兩次送行。
【原文】
10.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10.10)
【白話解】
季康子送藥,孔子拜受了。說:「我對藥性不瞭解,不敢嘗。」
【原文】
11.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10.11)
【白話解】
馬廄燒了。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
【原文】
12.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10.12)
【白話解】
君主賜的食物,孔子一定要擺正先嘗;君主賜的鮮肉,一定要煮熟供奉祖先;君主賜的活物,一定要養起來。陪君主吃飯,君主祭祀時,自己先嘗。
【原文】
13.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10.13)
【白話解】
孔子生病,君主來探問,孔子面朝東迎接,蓋著朝服,拖著帶子。
【原文】
14.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10.14)
【白話解】
君主召見時,不等車備好,自己就步行而去。
【原文】
15. 入大廟,每事問。(10.15)
【白話解】
孔子進太廟,每件事都問。
【原文】
16.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10.16)
【白話解】
朋友死了,沒人辦喪事,孔子說:「我來辦。」朋友的贈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不拜。
【原文】
17. 寢不尸,居不容。(10.17)
【白話解】
睡覺時不要直挺著象死人,在家閒住時不要象正式場合那樣嚴肅。
【原文】
18.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10.18)
【白話解】
見穿喪服的人,即使再親密,也一定要嚴肅;見穿官服的人和盲人,即使再熟悉,也一定要有禮貌;在車上遇到送殯的人,一定身體前傾表示同情,遇見背負版圖的人也一樣;在重大宴席上,一定表情嚴肅緻謝;遇到打響雷、刮大風,一定表情嚴肅表示對天的敬畏。
【原文】
19.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10.19)
【白話解】
上車時,一定先站直,然後拉著扶手上車,在車中,不回頭,不急切說話,不指指劃劃。
【原文】
20.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10.20)
【白話解】
孔子郊游,看見野雞飛翔一陣後停在樹上,孔子神情一變,說:「山脊上的野雞啊,時運好啊!時運好!」子路向它們拱拱手,野雞長叫幾聲飛走了。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9子罕第九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9子罕第九
【原文】
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9.1)
【白話解】
孔子極少談論:私利、命運、仁道。
【原文】
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搏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9.2)
【白話解】
貴族區的人說:「孔子真偉大!博學多才,樣樣都是專家。」孔子聽說後,對學生說:「我的專長是什麽?是駕駛?是射擊?大概是駕駛吧。」
【原文】
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遠眾,吾從下。」(9.3)
【白話解】
孔子說:「用麻布做禮帽,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用絲綢,比較節約,我隨大衆。在堂下拜見君主,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堂上拜,沒有禮貌。雖然違反大衆,我還是贊同在堂下拜。」
【原文】
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
【白話解】
孔子杜絕四種弊病:不主觀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原文】
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章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白話解】
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說:「文王死了後,文化遺產不都由我繼承嗎?老天若要滅絕文化,我就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老天若不滅絕文化,匡人能把我怎樣?」
【原文】
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6)
【白話解】
太宰問子貢:「老師是聖人嗎?為什麽如此多才多藝?」子貢說:「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為聖人,又要他多才多藝。」孔子聽說後,說:「太宰瞭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乾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麽多技藝嗎?不會有的。」
【原文】
7.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9.7)
【白話解】
牢說:「孔子說過:『我沒有被重用,所以學會了許多技藝。』」
【原文】
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9.8)
【白話解】
孔子說:「我知識豐富嗎?我無知埃有個農民問我,他提出的問題,我一無所知,我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才徹底清楚了。」
【原文】
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9.9)
【白話解】
孔子說:「鳳凰不飛來,黃河不出圖,這些象徵出聖人的現象都沒出現,看來我完了。」
【原文】
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9.10)
【白話解】
孔子見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是年輕人,也必定站起來;從他們身邊過,必定快走。
【原文】
1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11)
【白話解】
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卻在後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不學都不成。我竭盡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覺得無路可走。」
【原文】
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聞,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9.12)
【白話解】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讓同學當傭人。病情好轉後,孔子說:「子路騙我很久了!我沒有傭人卻冒出來了傭人。我欺騙誰?欺天嗎?與其讓傭人給我送終,不如讓學生給我送終!即使我的喪事辦得不隆重,我的屍體還會丟在路上嗎?」
【原文】
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9.13)
【白話解】
子貢說:「假如這有塊美玉,是用櫃子藏起來呢?還是賣給識貨的人呢?」孔子說:「賣出去!賣出去!我等著識貨的人。」
【原文】
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白話解】
孔子想到一個邊遠地區去住。有人說:「這地方很落後,怎麽辦?」孔子說:「君子住在那,還有什麽落後?」
【原文】
15.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9.15)
【白話解】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才把音樂整理好,《雅》、《頌》都安排妥當。」
【原文】
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9.16)
【白話解】
孔子說:「在外獻身祖國,在家孝順父母,盡力辦好喪事,不酗酒,對我有什麽問題?」
【原文】
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9.17)
【白話解】
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原文】
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9.18)
【白話解】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原文】
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9.19)
【白話解】
孔子說:「譬如堆山,還差一筐,沒堆成就停了,功虧一簣是自己造成的;譬如填坑,衹倒一筐,繼續填下去,堅持不懈是自己決定的。」
【原文】
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9.20)
【白話解】
孔子說:「聽我說話毫不懈怠的人,衹有顏回吧!」
【原文】
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吾未見其止也!」(9.21)
【白話解】
孔子評論顏回:「可惜啊!我衹見他前進,沒見他停止。」
【原文】
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9.22)
【白話解】
孔子說:「出了苗而不開花的情況是有的!開了花而不結果的情況也是有的!」
【原文】
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3)
【白話解】
孔子說:「年輕人值得敬佩,怎知後代不如今人?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的人,就沒什麽前程了。」
【原文】
24.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9.24)
【白話解】
孔子說:「合情合理的規勸,能不聽從嗎?改正了錯誤才是可貴;恭維贊揚的話語,能不令人高興嗎?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貴。衹高興而不分析、衹聽從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原文】
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9.25)
【白話解】
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原文】
26. 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9.26)
【白話解】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原文】
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孤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7)
【白話解】
孔子說:「穿著破舊衣服,與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慚愧的人,大概衹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貪婪,有何不好?』」子路終身記著這話。孔子知道後,又說:「這是應該做到的,怎值得滿足?」
【原文】
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9.28)
【白話解】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原文】
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9.29)
【白話解】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原文】
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遠之有?」(9.30)
【白話解】
孔子說:「共同學習,不一定能共同進步;共同進步,不一定能共同創業;共同創業,不一定能共同開拓。」
【原文】
31.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9.31)
【白話解】
有一首詩這樣說:「唐棣開花,翩翩搖擺,我能不思念嗎?衹是離得太遠了。」孔子說:「不是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再遠又有什麽關繫?」


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8泰伯第八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8泰伯第八
【原文】
1. 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8.1)
【白話解】
孔子說:「泰伯的品德高尚極了!三次讓出王位,百姓無法用語言來稱贊他。」
【原文】
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8.2)
【白話解】
孔子說:「恭敬而無禮則徒勞,謹慎而無禮則膽怯,勇猛而無禮則闖禍,直率而無禮則尖刻。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親屬,則百姓就會崇尚仁愛;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故舊,則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
【原文】
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8.3)
【白話解】
曾子得了重病,將學生召集起來,說:「同學們啊,看看我的足!看看我的腳!看看受過傷沒有,我一生謹慎,總是小心翼翼,就象站在深淵之旁,就象踩在薄冰之上。現在,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
【原文】
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8.4)
【白話解】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來探問,曾子說:「鳥快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君子所重視的問題有三個:表情動人,就可以避免粗暴無理;臉色嚴肅,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談優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謬。禮儀方面的事,有人負責。」
【原文】
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8.5)
【白話解】
曾子說:「自己才華橫溢卻向俗人請教,自己知識淵博卻向文盲請教;有知識謙虛為沒知識,有才能謙虛為沒才能,從不計較別人的無理冒犯。從前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原文】 6.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8.6)
【白話解】
曾子說:「可以托付孤兒,可以托付江山,生死關頭,臨危不懼的人。是君子嗎?當然是君子。」
【原文】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8.7)
【白話解】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原文】
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8.8)
【白話解】
孔子說:「以吟誦詩篇抒發熱情、以堅守禮法建功立業、以聆聽音樂娛悅身心。」
【原文】
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白話解】
孔子說:「群衆贊同的,就要執行;群衆不理解的,就要向群衆解釋清楚。」
【原文】
1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8.10)
【白話解】
孔子說:「崇尚勇猛而討厭貧困的人,是禍害;被人唾棄的沒良心的人,是禍害。」
【原文】 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8.11)
【白話解】
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一樣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吝嗇,也就不值一提了。」
【原文】
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8.12)
【白話解】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很少有。」
【原文】
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8.13)
【白話解】
孔子說:「堅守信譽,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世;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隱姓埋名。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原文】
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8.14)
【白話解】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原文】
15.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8.15)
【白話解】
孔子說:「從音樂大師開始獨奏,到結尾的合奏,美妙的音樂充滿了我的耳朵!」
【原文】
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8.16)
【白話解】
孔子說:「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看上去忠厚卻不講信用,我無法理解這種人。」
【原文】
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8.17)
【白話解】
孔子說:「學習如同賽跑,惟恐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超過。」
【原文】
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8.18/)
【白話解】
孔子說:「舜、禹真偉大!他們獲得天下依靠的不是暴力。」
【原文】
19. 子曰:「大哉堯之為軍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8.19)
【白話解】
孔子說:「堯當君主,偉大崇高,可比於天!他的恩德,無法形容!他的功勞,千古留芳!他的制度,光輝燦爛!」
【原文】
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8.20)
【白話解】
舜有五個能人而使天下大治,武王說:「我有十個賢才。」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堯、舜、武王時期,人才最多,也不過如此,武王的十個賢人中還有一個女性。周文王掌握著國家三分之二的面積,卻仍然服從中央的領導。他的品德,真算至高無上了。」
【原文】
21.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8.21)
【白話解】
孔子說:「禹,無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飯,而祭品卻很豐盛;自己衣服樸素,而祭服卻很華美美;自己宮殿簡陋,卻盡力興修水利。禹,無可挑剔。」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7述而第七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7述而第七
【原文】
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7.1)
【白話解】
孔子說:「傳授知識而不從事創作,相信先人而又愛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於商朝時的老彭。」
【原文】
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7.2)
【白話解】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沒什麽問題。」
【原文】
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3)
【白話解】
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原文】
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4)
【白話解】
孔子在家沒事時,衣冠整潔,悠閒自在。
【原文】
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7.5)
【白話解】
孔子說:「我衰老得多嚴重啊!很久沒再夢見周公了。」
【原文】
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7.6)
【白話解】
孔子說:「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品德、心懷仁慈友愛、陶冶高雅情操。」
【原文】
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7.7)
【白話解】
孔子說:「衹要帶了見面禮,沒有我不教育的人。」
【原文】
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7.8)
【白話解】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
【原文】
9.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7.9)
【白話解】
有戴孝人在旁時,孔子從未吃飽過。
【原文】
10.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7.10)
【白話解】
當天哭過,孔子一天就不唱歌。
【原文】
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1)
【白話解】
孔子對顏淵說:「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衹有我和你能做到!」子路說:「您帶兵作戰時,讓誰輔助?」孔子說:「徒手斗猛虎、赤腳過深河,至死不悔的人,我不需要。我需要的是那種小心行事、以智謀取勝的人。」
【原文】
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誰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7.12)
【白話解】
孔子說:「如能緻富,哪怕是趕車,我也乾;如不能,則隨我所好。」
【原文】
13. 子之所慎:齊,戰,疾。(7.13)
【白話解】
孔子慎重的事:齋戒、戰爭、疾玻。
【原文】
14.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7.14)
【白話解】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原文】
15.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7.15)
【白話解】
冉有說:「老師打算輔佐衛國的君主嗎?」子貢說:「哦,我去問問。」子貢進去後,問:「伯夷、叔齊那種人?」答:「古代賢人埃」問:「他們後悔嗎?」答:「求仁而得仁,後悔什麽?」子貢出來說:「老師不會去。」
【原文】
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7.16)
【白話解】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也在其中了!缺少仁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象天上的浮雲。」
【原文】
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7.17)
【白話解】
孔子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學《周易》,就可以無大錯了。」
【原文】
18.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7.18)
【白話解】
孔子有時講普通話:讀詩、讀書、舉行典禮時,都用普通話。
【原文】
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7.19)
【白話解】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麽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原文】
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白話解】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衹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原文】
21. 子不語怪,力,亂,神。(7.21)
【白話解】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原文】
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白話解】
孔子說:「三人行事,必有人可作為我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原文】
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7.23)
【白話解】
孔子說:「老天賦予我高尚的品德,追殺我的人能把我怎樣?」
【原文】
24.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7.24)
【白話解】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教學有保留嗎?我沒有保留,我沒什麽不是同你們一起做的,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原文】
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白話解】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原文】
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7.26)
【白話解】
孔子說:「聖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一心向善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擁有、空虛卻裝作充實、貧窮卻裝作富裕,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很難一心向善!」
【原文】
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7.27)
【白話解】
孔子衹釣魚而不撒網、衹射飛鳥而不射睡鳥。
【原文】
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7.28)
【白話解】
孔子說:「有一種人,不瞭解情況就冒然行事,我不會這樣。多聽,向先進人物學習;多看,把細節牢記在心。就是掌握知識的最好方法。」
【原文】
29.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7.29)
【白話解】
有個地方風氣不正,那裏的人不講道理,該地的一個少年卻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很疑惑。孔子說:「肯定他的進步,不等於認可他過去的錯誤,何必糾著別人的辮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進步,過去的就不要提了。」
【原文】
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白話解】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原文】
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7.31)
【白話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走後,陳司敗對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不袒護人,君子也袒護人嗎?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卻將她改名換姓,叫她吳孟子。他也知禮,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一有錯,就必定有人知道。」
【原文】
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7.32)
【白話解】
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後自己跟著唱。
【原文】
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7.33)
【白話解】
孔子說:「在理論知識方面,我還過得去;在品德修養方面,我卻做得不夠好。」
【原文】
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7.34)
【白話解】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人和仁人,我豈敢當?不過,永不滿足地提高修養,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則可以這麽說。」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做不到的。」
【原文】
35.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7.35)
【白話解】
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說:「我早就祈禱了。」
【原文】
36.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甯固。」(7.36)
【白話解】
孔子說:「奢侈就會驕狂,節約就會寒酸,與其驕狂,寧可寒酸。」
【原文】
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7.37)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
【原文】
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白話解】
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凶猛,莊重而又安詳。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6雍也第六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6雍也第六
【原文】
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6.1)
【白話解】
孔子說:「仲弓可以當君主。」
【原文】
2.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6.2)
【白話解】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人怎樣,孔子說:「還行,辦事簡明。」仲弓說:「計劃嚴密而又行動簡明,以此來管理百姓,不也可以嗎?計劃粗糙而又行動草率,不也太隨便了嗎?」孔子說:「你說得對。」
【原文】
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6.3)
【白話解】
哀公問:「您的學生中誰好學?」孔子答:「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對人發怒,不重複犯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卻沒有,沒聽說過誰好學。」
【原文】
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6.4)
【白話解】
子華出國當大使,冉子請孔子拿點米給子華的母親。孔子說:「給一百斤。」冉子說:「給多點吧。「加四十斤。」冉子給了兩千斤。孔子說:「子華在齊國,坐豪華車,穿名牌衣,我已聽說了。君子君子衹救濟窮人,不添加財富給富人。」
【原文】
5.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6.5)
【白話解】
原思在孔子家做總管,孔子給他一萬斤糧食,他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了,給你老家的鄉親們吧!」
【原文】
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6.6)
【白話解】
孔子講到仲弓時,說:「他雖然出身貧寒,但他卻象小牛犢一樣,長出了紅紅的毛、尖尖的角,適宜於祭祀山神,即使沒人想用,山神也不會答應。」
【原文】
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6.7)
【白話解】
孔子說:「顏回能做到三個月心中不違反仁道;其他人,衹能十天半個月而已。」
【原文】
8.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6.8)
【白話解】
季康子問:「可以讓仲由當官嗎?」孔子說:「仲由果斷,當好官沒問題!」問:「可以讓子貢當官嗎?」答:「子貢精明,當好官沒問題!」問:「可以讓冉求當官嗎?」說:「冉求多才多藝,當好官沒問題!」
【原文】
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6.9)
【白話解】
季氏請閔子騫當費市市長。閔子騫說:「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如果再有人請我,我就逃到外國去。」
【原文】
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6.10)
【白話解】
伯牛生玻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快要死了,命該如此嗎?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
【原文】
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
【白話解】
孔子說:「顏回真賢德!一籃飯,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悶,他卻樂在其中。顏回真賢德!
【原文】
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6.12)
【白話解】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會半道而廢,現在你還沒開始,就不想前進了。」
【原文】
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6.13)
【白話解】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學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學者。」
【原文】
14.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6.14)
【白話解】
子游為武城市長。孔子說:「你在那得到了人才嗎?「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一貫走正道,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家裏來。」
【原文】
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6.15)
【白話解】
孔子說:「孟之反不自誇,打仗撤退時,主動在後面掩護,剛進城門,他策馬快速通過歡迎隊伍,說:『不是我有膽走在最後,是馬跑不快』。」
【原文】
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6.16)
【白話解】
孔子說:「沒有祝鮀的口才、卻有宋朝的美貌,一生難免災禍。」
【原文】
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6.17)
【白話解】
孔子說:「誰能出門不走門,為什麽沒人走我這條路呢?」
【原文】
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6.18)
【白話解】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他的品質勝過文採就會粗野,文採勝過品質就會浮華。衹有文採和品質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原文】
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19)
【白話解】
孔子說:「人正直,才能生活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生活平安,那衹是僥幸逃過了災難而已。」
【原文】
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6.20)
【白話解】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原文】
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6.21)
【白話解】
孔子說:「中上等天賦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中下等天賦的人,不可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
【原文】
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6.22)
【白話解】
樊遲問智,孔子說:「做事順應民心,尊重宗教卻遠離宗教,就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
【原文】
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23)
【白話解】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原文】
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6.24)
【白話解】
孔子說:「齊國的制度經過改革,就能達到魯國的水平;魯國的制度經過改革,就能走上正道。」
【原文】
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白話解】
孔子說:「這種祭禮用具,四不象,這是什麽用具!」
【原文】
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白話解】
宰我問:「作為一個仁慈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有個仁慈的人落井了』,他會跳下去嗎?」孔子說:「怎麽能這樣?君子可以去救人,卻不可陷進去;可以受欺騙,卻不可以盲目行動。」
【原文】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6.27)
【白話解】
孔子說:「廣泛學習、遵紀守法,就不會誤入歧途!」
【原文】
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28)
【白話解】
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說:「若我有歪心,老天討厭我吧!老天討厭我吧!」
【原文】
29.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6.29)
【白話解】
孔子說:「中庸作為道德標準,可算至高無上了!人們缺少它很久了。」
【原文】
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6.30)
【白話解】
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聖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衹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5公冶長第五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5公冶長第五
【原文】
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5.1)
【白話解】
孔子評論公冶長:「可以把姑娘嫁給他。雖然坐過牢,但不是他的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
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5.2)
【白話解】
孔子評論南容:「國家太平時,不會倒霉;國家混亂時,不會坐牢。」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原文】
3.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5.3)
【白話解】
孔子評論子賤:「這人是個君子!如果魯國沒有君子,他怎麽會有好品德?」
【原文】
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5.4)
【白話解】
子貢問:「我怎樣?」孔子說:「你啊,象器皿一樣,衹有一種用途。」問:「什麽器皿?」答:「璉瑚。」(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
【原文】
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
【白話解】
有人說:「仲弓有仁德但沒口才。」孔子說:「要口才幹什麽?善於辯駁的人讓人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幹什麽?」
【原文】
6.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5.6)
【白話解】
孔子要漆雕開當官。漆雕開說:「我還沒自信。」孔子聽後很高興。
【原文】
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5.7)
【白話解】
孔子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子路聽說後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原文】
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8)
【白話解】
孟武伯問:「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的境界嗎?」孔子說:「不知道。」又問。孔子說:「子路可以做大將,不知他仁否。「冉求怎樣?」孔子說:「冉求可以當市長,不知他仁否。「公西赤怎樣?」孔子說:「公西赤可以當外長,不知他是仁否。」
【原文】
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5.9)
【白話解】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強些?」子貢說:「我怎能和他比!他能聞一知十,我衹能聞一知二。」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原文】
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5.10)
【白話解】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他象朽木一樣無法雕琢,象糞牆一樣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孔子又說:「以前我看人,他說什麽,我信什麽;現在我看人,聽他說,再看他做。因為宰予,我改了過來。」
【原文】
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5.11)
【白話解】
孔子說:「我沒見過堅強的人。」有人說:「申棖堅強。」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怎麽能堅強?」
【原文】
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5.12)
【白話解】
子貢說:「我不願被迫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我也不願強迫別人去做。」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原文】
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5.13)
【白話解】
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聽得到;老師有關本性和天道的理論,不是光靠聽就能理解的。」
【原文】
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5.14)
【白話解】
子路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沒有做完時,就怕又會聽到另一件。
【原文】
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5.15)
【白話解】
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麽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原文】
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5.16)
【白話解】
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原文】
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5.17)
【白話解】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原文】
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5.18)
【白話解】
孔子說:「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廟,房頂呈拱形,柱子上畫著水草圖案,廟內藏著大龜,象天子的宗廟一樣,這怎麽算明智?」
【原文】
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5.19)
【白話解】
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到了另一國,他說:『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又跑了。再到一國,再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怎樣?」孔子說:「算清白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
【原文】
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5.20)
【白話解】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原文】
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
【白話解】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原文】
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白話解】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們志大才疏,文採揚揚,不知該怎樣指導了。」
【原文】
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5.23)
【白話解】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仇,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
【原文】
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醃焉,乞諸其鄰而與之。」(5.24)
【白話解】
孔子說:「誰說微生直爽?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沒有時,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
【原文】
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5.25)
【白話解】
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原文】
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26)
【白話解】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原文】
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5.27)
【白話解】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明知有錯而能自我批評的人。」
【原文】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5.28)
【白話解】
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衹是不如我好學而已。」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4里仁第四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4里仁第四
【原文】
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4.1)
【白話解】
孔子說:「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過的事。選住址不顧環境,哪算聰明?」
【評析】
居於仁者所居之里,是為美。不擇處仁者之里,隨意而居,安得為有智者。古語,千金置宅,萬金買鄰,又如孟母三遷,皆是擇仁之意。廣義而言,交友,擇偶,皆須擇仁。
【原文】
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白話解】
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評析】
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驕奢淫佚。仁者安仁,仁者天賦仁厚,為仁無所希求,只為心安理得,否則其心不安。是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為有利於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須知其仁與不仁,不仁者無論貧富皆不可交。李二曲《四書反身錄》曰:「吾人處困而學,安仁未可蹴幾,須先學智者利仁。」
【原文】
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4.3)
【白話解】
孔子說:「衹有仁者能正確地愛人,正確地恨(不愛)人。」
【評析】
孔子說,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公冶長篇》,孔子答復子張說:「未知,焉得仁。」《顏淵篇》,孔子答復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有智,能克己復禮,不妄為好惡,故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原文】
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4.4)
【白話解】
孔子說:「一旦樹立了崇高的理想,就不會為非作歹。」
【評析】
誠然能志於仁者,便無所憎惡之人。志於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惡人,亦能以善心勸之改惡向善。所以,一個人果然志於仁,即無所惡之人。
【原文】
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4.5)
【白話解】
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麽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
【評析】
君子希望成賢成聖,必須行仁。但是,何謂仁,如何行仁,皆非人人所能瞭解。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於仁,首須能近乎仁。例如恕道,剛毅木訥,皆是近仁。又《禮記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孔穎達疏:「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也。」孔子教人孝弟忠信,即是重要的善行,故能力行孝弟忠信,亦即是近乎仁。近仁即能至於仁。不近仁,則遠仁,遠則去仁,不能成其為人所稱的君子。
【原文】
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4.6)
【白話解】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仁道的人,厭惡不仁道的人。喜歡仁道的人,認為仁道至高無上;厭惡不仁道的人,目的是避免受不仁道的人影響。有能夠一天盡心為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沒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沒見過。
【評析】
惡不仁者,雖然比不上好仁者,但能遠離不仁者,潔身自好,而不為惡,亦得為仁。
【原文】
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4.7)
【白話解】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不相同。觀察過錯,就能瞭解人的精神境界。」
【評析】
人的過失,各有其類,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農夫不能耕田,是其過失,若不能文書,則非其過。觀人之過,能隨類而責,不求備於一人,則知此觀過之人是有仁心之人。若不依類而責,例如責農夫不能文書,則知此觀過者是不仁之人。
【原文】
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4.8)
【白話解】
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就算晚上死了也值得。」
【評析】
仁道學之難,聞之亦難,縱然朝聞夕死,亦不虛此一生,否則縱壽八百年,亦枉為人。
又,《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聞之更難。
【原文】
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
【白話解】
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評析】
既言學道,而又以惡衣惡食為恥,可見其心仍在名利,志實未立,故不足與之談道。
【原文】
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4.10)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評析】
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
【原文】
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
【評析】
君子懷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處,必然選擇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鄰里。小人懷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選擇有利可圖之地,如陞官發財等,以為居處,定居後,則安安而不遷徙。此為上二句,就擇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有所行動,就想到是否合乎此類典刑。小人懷惠,《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小人之行,冒險以求其幸,不思慮後果,只貪圖眼前的小惠。此為下二句,就行動而辨君子小人。
【原文】
12.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4.12)
【白話解】
孔子說:「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厭惡。」
【評析】
放縱任意發展,但其目的純在私利,如此行為必致多人之怨。
【原文】
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4.13)
【白話解】
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沒問題!不能以禮讓治國,怎麽實行禮法?」
【評析】
以禮讓治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有了禮讓的基本觀念,才能有禮讓的行為。
【原文】
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4.14)
【白話解】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建樹;不要怕沒人瞭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評析】
在生態環境中只要有貢獻,在生態中就不會被淘汰,就有立足的空間,就有價值。
【原文】
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白話解】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走後,其他學生問:「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
【評析】
孔子之道,一理分為萬事,萬事歸於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貫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
【原文】
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原文】
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17)
【白話解】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要反省自己。」
【評析】
賢人高於君子,見之者,當自思維,我當學習,與之齊等。不賢,非謂小人,惟下於賢人而已,見之者,當自反省,我亦如此不賢乎。於是乃能德學俱進。
【原文】
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4.18) 【白話解】 孔子說:「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
【評析】
人之過,在幾微發動之時,易於改正,故為人子者,見父母之過於微起時,即當諫之,不俟形成大過。若見父母之志不從其諫,則又尊敬,而不違其諫勸之初衷,繼續進諫。然而屢諫不從,甚至受父母之怒斥,亦不辭勞苦,不怨父母,諫之不已。或,勞者懮也,諫而不入,深恐父母卒成大過,乃懮之而不怨。
【原文】
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4.19)
【白話解】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走遠,必須遠走時,一定要留下準確的地址。」
【評析】
父母念子之心,無時或釋,故父母在世,子不能無故遠離,遠離須有正常之事。
【原文】
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4.20)
【白話解】
孔子說:「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評析】
《春秋繁露祭義》篇,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乎,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鄭注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其父之道,非心之所忍為也。」
【原文】
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4.21)
【白話解】
孔子說:「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評析】
知而喜者,親得壽考,子能承歡也。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原文】
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4.22)
【白話解】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
【原文】
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4.23)
【白話解】
孔子說:「嚴於律己,就會少犯錯誤。」
【評析】
能儉約,其失自少。
《禮記表記》:「子曰,儉近仁。雖有過,其不甚矣。」不儉,則生活奢侈,言語繁瑣,辦事令人麻煩,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
程氏《集釋》引汪烜《四書詮義》:「約者束也,內束其心,外束其身。」
【原文】
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4.24)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要言談簡潔,要行動敏捷。」
【評析】
言語遲鈍者,不搶先說,不利口,言語似乎甚難。此是君子言語謹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語慎重,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此皆難能而欲能之也。
【原文】
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4.25)
【白話解】
孔子說:「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必有志同道合者相聚。」
【評析】
意為志同者,互相求為朋友,故必有鄰。經文必字,猶如詩眼,尤須注意。亂世,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為德未必有鄰。
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4.26)
【白話解】
子游說:「在領導面前愛嘮叨,就會自取其辱;在朋友面前愛嘮叨,就會遭到疏遠。」
【評析】
君臣朋友,皆以道義結合,必須以禮節之。事君三諫不從則去,不去則必召禍。不但諫不過三,平常亦須見之以時,不可煩瑣,否則必然召辱。交友不同於事君,來往煩瑣,不致於辱,但必趨於疏離。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3八佾第三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3八佾第三
【原文】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白話解】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在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管仲如果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評析】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仲曾有數處評價。這裡,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點也是儒家一貫宣導的“節儉”和“禮制”。在另外的篇章裡,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
【原文】
23.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徼如也,繹如也。以成。”(3.23)
【白話解】
孔子告訴魯國的樂官說:“音樂的聲音節奏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時,五音六律聚合著;到聲音揚開來,清濁高下互相調和,不相混亂,這樣地相續不絕,直到一支樂曲的結束。”
【評析】
本章是孔子告訴大師禮樂相互為用之道,禮衰則樂缺,必須糾正,方可設教耳。 孔子周遊列國回魯後,發現魯樂有廢缺的現象,於是告訴魯之樂官,關於演奏音樂的道理,說:“樂理的音調和節奏的演變應是可以感覺出來的。當開始演奏時,各音齊起合奏,洋洋盈耳,到聲音散開來,節奏便顯得和諧一致,而且音調皎然明朗,連綿相繼,絡繹不絕,以至整個樂曲終結為止,成為一完美之樂音。”
【原文】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3.24)
【白話解】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3.25)
【白話解】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評析】
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原文】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3.26)
【白話解】
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2為政第二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2為政第二
【原文】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
【白話解】
孔子說:「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衆星繞之。」
【原文】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2)
【白話解】
孔子說:「詩經三百首,可以用其中的一句詩來概括;即是:心裡沒有邪念。」
※心為根本,心無邪念即心正,心正則身正,言語行為皆正矣。
【原文】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
【白話解】
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子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
※ 孔子以為禮治優於法治,然禮治、法治不可偏廢。
【原文】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2.4)
【白話解】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能運用所學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歲時能通達一切事理,沒有疑惑,不為邪說所動搖;五十歲時能知道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所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心裡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歲時能隨順心裡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隨緣自在,卻不會逾越規矩法度。」
【原文】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5)
【白話解】
孟懿子向老師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逆。」一日樊遲為老師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回答:『不要違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作兒女的應當依禮來奉侍,父母過世了,要依照禮節來埋葬,依禮來祭祀。」
※(禮,貴在心誠,不在形式。)
【原文】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6)
【白話解】
孟武伯問孝道。孔子說:「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時才擔憂。」
※(孝子謹慎以持身,不妄為,唯疾病不能自主使必無。)
【原文】
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7)
【白話解】
子遊問孝道。孔子說:「現在人講的孝順,只是能養父母就算盡孝道了。但是狗和馬,一樣有人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的心,養父母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分別?」
【原文】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8)
【白話解】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時,由年輕的負責服務操勞,有了酒食,先為長者陳設,請長者先吃,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原文】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2.9)
【白話解】
孔子說:「我曾整天同顏回談話,他從不反駁,像笨人。後來觀察,發現他理解透徹、發揮自如,他不笨。」
【原文】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2.10)
【白話解】
孔子說:「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瞭解其態度;人藏哪去?人藏哪去?」
【原文】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11)
【白話解】
孔子說:「能從溫習舊知當中,領悟出新的道理來,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按錢穆先生注:教學合一,溫故必求知新,能學然後能教。)
【原文】
12.子曰:「君子不器。」(2.12)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不應該像一件器具,只限於一種用途。」
【原文】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3)
【白話解】
子貢問老師: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先將要說的做出來,然後照所做的來說。」
【原文】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原文】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15)
【白話解】
孔子說:「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原文】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2.16)
【白話解】
孔子說:「走入異端邪說中,就是禍害。」
【原文】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17)
【白話解】
孔子說:「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 誨女知之乎!女,汝也。
【原文】
18.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18)
【白話解】
子張學做官,孔子說:「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說話錯少,行動悔少,就能當好官了。」
【原文】
19.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2.19)
【白話解】
哀公問:「怎樣使人心服?」孔子說:「以正壓邪,則人心服;以邪壓正,則人心不服。」
【原文】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0)
【白話解】
季康子問:「怎樣使人尊敬、忠誠、勤勉?」孔子說:「舉止端莊,能贏得尊敬;敬老愛幼,能贏得忠誠;任用賢良、培養人才,能使人勤勉。」
【原文】
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21)
【白話解】
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孝啊,就是孝順父母、兄弟友愛,以這種品德影響政治,這就是參政,難道衹有做官才算從政?」
【原文】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2.22) 【白話解】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麽?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麽能啟動?」
【原文】
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2.23)
【白話解】
子張問:「十代以後的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朝繼承夏朝,改動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繼承商朝,改動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後的朝代繼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樣可以推測。」
【原文】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2.24)
【白話解】
孔子說:「不是他的祖先卻去祭拜,這是諂媚。遇見道義上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做,是懦弱沒有勇氣。」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1學而第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1學而第一
【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
【白話解】
孔子說:「學習修養自己和福國利民的學問,又能夠適時地實行,豈不是很令人欣喜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嗎?當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成就時,即使旁人不知道,心裡也沒有絲毫怨恨,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風範嗎?
【原文】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
【白話解】
一個關懷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專注、很用心於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產生。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應該是仁的根本吧!
【原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3)
【白話解】
孔子說:「刻意說出甜蜜中聽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那樣的人很少有仁心的。」
【原文】
4.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4)
【白話解】
曾子說:「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劃事情,有沒有盡心?和朋友相交,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我所傳授的學業,有沒有不純熟的地方?」
【原文】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5)
【白話解】
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事事認真,時時誠信,處處節約,關心群眾,及時抓住發展機遇。」
【原文】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6)
【白話解】
孔子說:「做一個學生,在家應當孝順父母,出外應當恭敬師長,做事應謹慎說話要誠信,對眾人要平等友愛,特別應該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行還有餘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功。」
【原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7)
【白話解】
子夏說:「一個人,能用尊敬賢能的人,來替代愛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事君主時貢獻心智不餘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誠信不欺,這樣的人,縱使他謙虛地說沒有讀過書,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學問。」
『賢賢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輕色。(明夫婦之倫)
【原文】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8)
【白話解】
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威嚴,不為人尊敬,肯向學就不至於頑固粗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己的人為友!如發現自己有了過失,不要害怕去改。」
※(雖然無友不如己者;只是我心常見,人之勝己,故友之。)
【原文】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9)
【白話解】
曾子說:「對於親人過世時的喪葬事宜,如果能夠謹慎守禮,對於亡故很久的祖先,仍然不斷地追思懷念,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啊!」
【原文】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0)
【白話解】
子禽問子貢:「老師每到一個地方,就能瞭解到該地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人家自願告訴的?」子貢說:「老師憑著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品德得來的。老師的請求,與普通人的請求大概不同吧?」
【原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11)
【白話解】
孔子說:「父親在時世時看其志向,父親死後看其行動,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原文】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12)
【白話解】
有子說:「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傳下來的道,以禮為最美好,不論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但也有行不通之處,這個時候如果只知道要『和』,一意孤行地用『和』,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行的。」(為和而和,沒有原則失去立場,和有何益?)
【原文】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13)
【白話解】
有子說:「與人有約應該守信,但所約定的事必須合乎義理,方能實踐遵守。對人恭敬,必須合乎禮節。才能避免被人輕視侮辱。如果他所依靠的是一個值得親近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值得尊敬和傚法了。」
【原文】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強求溫飽,居處不強求安逸,勤勉任事,出言謹慎,又能常向有道德學問的人請益,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能這樣子可以算是好學了。」
※(志在聖賢,不在安飽。)
【原文】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5)
【白話解】
子貢說:「雖然貧窮也不諂媚,雖然富有也不驕傲,這樣的人,老師以為如何呢?」孔子回答說:「可以算不錯了,只是還不如,貧窮仍能樂道,富貴仍然好禮的人啊!」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得有志氣,富得有涵養的人。」子貢說:「修養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
1.樂:或作「樂道」。《知不足齋叢書》本、《古逸叢書》本《論語集解》作「樂道」。
【原文】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16)
【白話解】
孔子說:「不必懮慮別人不知道我,應該懮慮我不能瞭解別人。」
※(求他人的瞭解是求其在他,君子求其在我。不知人則無法祖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故知人是進德修業所必須。)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0開卷語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0開卷語
【章則安排簡略說明】
第一至第五節為開宗明義的段落,首先就說著:「讓自己的思想、行為處處合於仁道,也就能無處而不自得了!」
同時:「固然有一起學習仁道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但是也不能執著;所以,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如果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人自我了解自己,也是一件合乎仁道的事,一點兒也不需要憂慮。
第二至第五節也就區分了小人儒和君子儒。
第六至第十四節為說明,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信用”,一是“禮節”。
十五、十六節為結語。
〜〜〜
【論語全解原序 (宋)陳祥道撰】
言理則謂之論,言義則謂之議。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勿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勿辨,蓋夫論則及理耳,所虧者道議則及義耳,所虧者理聖人豈不欲廢去應問體道以自冥哉道。無問無應,不發一言不,與萬物同患,此特畸人耳,非聖人之所尚,然則孔子雖欲忘言,豈可得哉,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學者之問而已夫是之謂論語。
然而王者之迹熄,聖人雖言理以答學者之問,猶未可以已也。故其言義則存乎春秋,言理則存乎論語,而春秋之作是是以勸善非,非以懲惡善惡之判猶在權衡之上,輕重或差,予奪弗明,其賞不足以為榮,其罰不足以為辱矣。不得不議若夫論語之言,則答學者之問而已。何事乎此嘗謂希。微者道易簡者理,君子以理明道,以義明理,言至於義,去道逺矣。孔子之世,師道既明,異端未起,由辨議無間而作故聖人之答問,言理而足矣。平居之時弟子在側,各言其志,聖人察其所安,得其才性之病,處仁孝之言,隨分而應,不必屢告而詳說之,大扺君子之教人欲其思得之。孔子之於弟子不憤則不啓,不悱則不發,有所罕言,有所不語,其歸則曰忠恕仁義而已,一隅之舉兩端之叩,近而逺約而詳思得之,則㑹其所固有者矣。弟子之列有聞一而知二者,有聞一而知十者,問詩而知禮,問伯夷而知夫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我告之約彼得之詳以至於是歟不足之,冉求不恱之,季路聞理而不得,叛卒為賢者,則後世之學士大夫豈宜置諸口耳之間哉。論語之後,子思之中庸,孟子之七篇,尤得其詳然,而孟子之世許子之言盈天下,孟子思欲拒詖說放淫辭,不得已而有辨焉難疑問答。不直則道不見,故其為言尤詳於論語,雖然聖人之言或論或辨,非立異也,時焉而已矣。
陳祥道序。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上。
〜〜〜
【《論語》講要開卷語(徐醒民)敬識】
《論語》,記至聖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聖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雲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聖希賢也。
民國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記者(徐醒民)敬識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5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5
乳母保母義重如山
【原文】
《內則》:“異為孺子室于宮中,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於室,他人無事不往。”
【譯述】
《內則》說:“應當為嫡子在宮中另辟一室居住,挑選性情寬厚、仁慈賢慧、溫順賢良、謙恭禮敬、謹慎寡言的人來做嫡子的教師、慈母和保姆,他們和嫡子住在一起,負責嫡子的教育,照顧他的生活,其他人沒有事情不能隨意進出嫡子的房間。”
【原文】
魯孝公義保臧氏。初,孝公父武公與其二子——長子括、中子戲——朝周宣王。宣王立戲為魯太子。武公薨,戲立,是為懿公。孝公時號公子稱,最少。義保與其子俱入宮養公子稱。括之子曰伯禦,與魯人作亂,攻殺懿公而自立,求公子稱于宮中,入殺之。義保聞伯禦將殺稱,衣其子以稱之衣,臥於稱之處,伯禦殺之。義保遂抱稱以出,遇稱之舅魯大夫于外。舅問:“稱死乎?”義保曰:“不死,在此。”舅曰:“何以得免?”義保曰:“以吾子代之。”義保遂抱以逃。十一年,魯大夫皆知稱之在保,於是請周天子殺伯禦,立稱,為孝公。
【譯述】
魯孝公的義保臧氏。最初,孝公的父親武公與他的兩個兒子——長子括、中子戲——朝見周宣王,周宣王立戲為魯太子。武公死後,戲繼位,這就是懿公。其時孝公號公子稱,年齡最小。義保帶著兒子進入宮中撫養公子稱。括的兒子名叫伯禦,與魯人發動叛亂,殺死懿公而自立,又到宮中尋找公子稱,想殺死他。義保聽說伯禦要殺公子稱,就把稱的衣服穿在自己兒子的身上,讓兒子睡在公子稱的床上,結果被伯禦殺死。義保抱起稱出宮,在宮外遇到稱的舅舅魯大夫,舅舅問:“稱死了嗎?”義保說:“沒有死,在這裡。”舅舅問:“稱怎麼免於一死的?”義保回答說:“用我的兒子代替了稱。”於是義保抱著稱逃了出去。十一年,魯大夫都知道稱在義保那裡,就請求周天子殺掉伯禦,立稱為諸侯,是為孝公。
【原文】
秦攻魏,破之,殺魏王,誅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國曰:“得公子者,賜金千鎰;匿之者,罪至夷。”公子乳母與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見乳母,識之,曰:“乳母固無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聞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賜金千鎰;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儻知其處乎?而言之,則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則昆弟無類矣!”乳母曰:“籲!我不知公子之處。”故臣曰:“我聞公子與乳母俱逃。”曰:“吾雖知之,亦終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國已破亡,族已滅矣!子匿之,尚誰為乎?”母曰:“籲!夫見利而反上者逆,畏死而棄義者,亂也。今持逆亂而以求利,吾不為也。且夫凡為人養子者,務生之,非為殺之也,豈可以利賞畏誅之故,廢正義而行逆節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矣!”乳母遂抱公子逃于深澤之中。故臣以告秦軍,追見,爭射之。乳母以身為公子蔽矢,矢著身者數十,與公子俱死。秦君聞之,貴其能守忠死義,乃以卿禮葬之,祠乙太牢,寵其兄為五大夫,賜金百鎰。
【譯述】
秦國攻破魏國,殺掉魏王,還殺掉了魏王的幾個公子,但是有一個公子沒有找到,於是秦國就在魏國傳令:“找到公子的,賞賜千鎰金子;有隱藏公子的,就要殺掉他的全族。”這個公子的乳母與公子一起逃亡。魏國的一個舊臣看到乳母,認出了她,就說:“乳母別來無恙?”乳母說:“唉呀,我不知公子怎麼辦。”舊臣說:“公子現在在哪裡?我聽說秦國下了令,誰找到公子,賞賜千鎰金子;誰隱藏公子,就誅滅全家。乳母知道公子的住處嗎?如果說出來,可以得到千鎰金子;如果你知道不說出來,你的兄弟就活不成了!”乳母說:“籲!我不知道公子在哪兒。”老臣說:“我聽說公子是和你一起逃走的。”乳母說:“我即便知道,也不說出來。”舊臣說:“現在魏國已經滅亡,魏王宗族也被消滅,你隱藏公子,為的是誰呢?”乳母說:“唉!見利就上的人大逆不道,怕死而棄義的人就是亂臣賊子。現在持逆作亂以圖利,是我所不願意的,況且為人撫養孩子,為的是讓他生存下去,並非是為了殺死他,我怎麼能因為求利、怕死而去拋棄正義、為非作亂呢?我不能為了自己活命就讓公子被人捉去!”乳母就抱著公子逃到深山裡面。舊臣將公子的行蹤報告給秦軍,秦軍追上去,爭著用箭射他們。乳母用身體為公子擋箭,射到身上的箭多達幾十支,最後她與公子一起被射死。秦國國王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欣賞乳母能夠竭忠盡義,就下令按照卿的規格埋葬了她,而且用太牢祭祀她,還封她的哥哥為五大夫,並賞賜百鎰金子。
【原文】
唐初,王世充之臣獨孤武都謀叛歸唐,事覺誅死。子師仁始三歲,世充憐其幼,不殺,命禁掌之。其乳母王蘭英求自髡鉗,入保養師仁,世充許之。蘭英鞠育備至。時喪亂凶饑,人多餓死,蘭英乞丐捃拾,每有所得,輒歸哺師仁,自惟啖土飲水而已。久之,詐為捃拾,竊抱師仁奔長安。高祖嘉其義,下詔曰:“師仁乳母王氏,慈惠有聞,撫育無倦,提攜遺幼,背逆歸朝,宜有褒隆,以錫其號,可封壽永郡君。”
【譯述】
唐朝初年,王世充的大臣獨孤武都密謀叛變王世充,歸順唐朝,事情敗露而被殺。他的兒子師仁僅三歲,世充可憐他幼小,沒有殺,命令放在宮中撫養。師仁的乳母王蘭英自願受髡鉗,入宮撫養師仁,王世充答應了她。蘭英撫養師仁,無微不至。這時由於戰亂和饑荒,很多人餓死了,蘭英到處乞討,撿拾,只要得到一點吃的,就拿回去喂師仁,而她自己只是吃點土、喝點水而已。過了很長時間,她謊稱撿拾穀子,悄悄地抱著師仁跑到長安。唐高祖嘉獎她的仁義,下詔說:“師仁的乳母王氏,以慈惠而聞名,撫育別人的遺孤,不知疲倦,而且背逆歸朝,應該給以褒獎,以宣揚她的名聲,可以封她為壽永郡君。”
【原文】
五代漢鳳翔節度使侯益入朝,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叛於鳳翔,有怨於益,盡殺其家屬七十余人。益孫延廣尚繈褓,乳母劉氏以己子易之,拖延廣而逃,乞食于路,以達大樑,歸於益家。嗚呼!人無貴賤,顧其為善何如耳!觀此乳保,忘身殉義,字人之孤,名流後世,雖古烈士,何以過哉!
【譯述】
五代後漢鳳翔節度使侯益入朝謁見皇上,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在鳳翔反叛,他跟侯益有仇,就殺死侯益的家屬七十多人。侯益的孫子延廣還在繈褓之中,乳母劉氏用自己的兒子換了延廣,抱著延廣逃跑,沿路乞討,終於到了大樑,回到侯益的家中。嗚呼,人沒有貴賤之分,關鍵是看他做沒做好事。看這些乳母,捨身取義,替別人撫養孤兒,名傳後世,即便是古代那此堅貞不屈的剛強之士,也未必超過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