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1學而第一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1學而第一
【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
【白話解】
孔子說:「學習修養自己和福國利民的學問,又能夠適時地實行,豈不是很令人欣喜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嗎?當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成就時,即使旁人不知道,心裡也沒有絲毫怨恨,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風範嗎?
【原文】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
【白話解】
一個關懷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專注、很用心於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產生。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應該是仁的根本吧!
【原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3)
【白話解】
孔子說:「刻意說出甜蜜中聽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那樣的人很少有仁心的。」
【原文】
4.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4)
【白話解】
曾子說:「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劃事情,有沒有盡心?和朋友相交,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我所傳授的學業,有沒有不純熟的地方?」
【原文】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5)
【白話解】
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事事認真,時時誠信,處處節約,關心群眾,及時抓住發展機遇。」
【原文】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6)
【白話解】
孔子說:「做一個學生,在家應當孝順父母,出外應當恭敬師長,做事應謹慎說話要誠信,對眾人要平等友愛,特別應該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行還有餘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功。」
【原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7)
【白話解】
子夏說:「一個人,能用尊敬賢能的人,來替代愛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事君主時貢獻心智不餘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誠信不欺,這樣的人,縱使他謙虛地說沒有讀過書,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學問。」
『賢賢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輕色。(明夫婦之倫)
【原文】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8)
【白話解】
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威嚴,不為人尊敬,肯向學就不至於頑固粗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己的人為友!如發現自己有了過失,不要害怕去改。」
※(雖然無友不如己者;只是我心常見,人之勝己,故友之。)
【原文】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9)
【白話解】
曾子說:「對於親人過世時的喪葬事宜,如果能夠謹慎守禮,對於亡故很久的祖先,仍然不斷地追思懷念,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啊!」
【原文】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0)
【白話解】
子禽問子貢:「老師每到一個地方,就能瞭解到該地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人家自願告訴的?」子貢說:「老師憑著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品德得來的。老師的請求,與普通人的請求大概不同吧?」
【原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11)
【白話解】
孔子說:「父親在時世時看其志向,父親死後看其行動,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原文】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12)
【白話解】
有子說:「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傳下來的道,以禮為最美好,不論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但也有行不通之處,這個時候如果只知道要『和』,一意孤行地用『和』,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行的。」(為和而和,沒有原則失去立場,和有何益?)
【原文】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13)
【白話解】
有子說:「與人有約應該守信,但所約定的事必須合乎義理,方能實踐遵守。對人恭敬,必須合乎禮節。才能避免被人輕視侮辱。如果他所依靠的是一個值得親近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值得尊敬和傚法了。」
【原文】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白話解】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強求溫飽,居處不強求安逸,勤勉任事,出言謹慎,又能常向有道德學問的人請益,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能這樣子可以算是好學了。」
※(志在聖賢,不在安飽。)
【原文】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5)
【白話解】
子貢說:「雖然貧窮也不諂媚,雖然富有也不驕傲,這樣的人,老師以為如何呢?」孔子回答說:「可以算不錯了,只是還不如,貧窮仍能樂道,富貴仍然好禮的人啊!」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得有志氣,富得有涵養的人。」子貢說:「修養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
1.樂:或作「樂道」。《知不足齋叢書》本、《古逸叢書》本《論語集解》作「樂道」。
【原文】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16)
【白話解】
孔子說:「不必懮慮別人不知道我,應該懮慮我不能瞭解別人。」
※(求他人的瞭解是求其在他,君子求其在我。不知人則無法祖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故知人是進德修業所必須。)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0開卷語

整合管理~3.5治國~論語~00開卷語
【章則安排簡略說明】
第一至第五節為開宗明義的段落,首先就說著:「讓自己的思想、行為處處合於仁道,也就能無處而不自得了!」
同時:「固然有一起學習仁道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但是也不能執著;所以,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如果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人自我了解自己,也是一件合乎仁道的事,一點兒也不需要憂慮。
第二至第五節也就區分了小人儒和君子儒。
第六至第十四節為說明,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信用”,一是“禮節”。
十五、十六節為結語。
〜〜〜
【論語全解原序 (宋)陳祥道撰】
言理則謂之論,言義則謂之議。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勿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勿辨,蓋夫論則及理耳,所虧者道議則及義耳,所虧者理聖人豈不欲廢去應問體道以自冥哉道。無問無應,不發一言不,與萬物同患,此特畸人耳,非聖人之所尚,然則孔子雖欲忘言,豈可得哉,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學者之問而已夫是之謂論語。
然而王者之迹熄,聖人雖言理以答學者之問,猶未可以已也。故其言義則存乎春秋,言理則存乎論語,而春秋之作是是以勸善非,非以懲惡善惡之判猶在權衡之上,輕重或差,予奪弗明,其賞不足以為榮,其罰不足以為辱矣。不得不議若夫論語之言,則答學者之問而已。何事乎此嘗謂希。微者道易簡者理,君子以理明道,以義明理,言至於義,去道逺矣。孔子之世,師道既明,異端未起,由辨議無間而作故聖人之答問,言理而足矣。平居之時弟子在側,各言其志,聖人察其所安,得其才性之病,處仁孝之言,隨分而應,不必屢告而詳說之,大扺君子之教人欲其思得之。孔子之於弟子不憤則不啓,不悱則不發,有所罕言,有所不語,其歸則曰忠恕仁義而已,一隅之舉兩端之叩,近而逺約而詳思得之,則㑹其所固有者矣。弟子之列有聞一而知二者,有聞一而知十者,問詩而知禮,問伯夷而知夫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我告之約彼得之詳以至於是歟不足之,冉求不恱之,季路聞理而不得,叛卒為賢者,則後世之學士大夫豈宜置諸口耳之間哉。論語之後,子思之中庸,孟子之七篇,尤得其詳然,而孟子之世許子之言盈天下,孟子思欲拒詖說放淫辭,不得已而有辨焉難疑問答。不直則道不見,故其為言尤詳於論語,雖然聖人之言或論或辨,非立異也,時焉而已矣。
陳祥道序。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上。
〜〜〜
【《論語》講要開卷語(徐醒民)敬識】
《論語》,記至聖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聖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雲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聖希賢也。
民國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記者(徐醒民)敬識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5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5
乳母保母義重如山
【原文】
《內則》:“異為孺子室于宮中,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於室,他人無事不往。”
【譯述】
《內則》說:“應當為嫡子在宮中另辟一室居住,挑選性情寬厚、仁慈賢慧、溫順賢良、謙恭禮敬、謹慎寡言的人來做嫡子的教師、慈母和保姆,他們和嫡子住在一起,負責嫡子的教育,照顧他的生活,其他人沒有事情不能隨意進出嫡子的房間。”
【原文】
魯孝公義保臧氏。初,孝公父武公與其二子——長子括、中子戲——朝周宣王。宣王立戲為魯太子。武公薨,戲立,是為懿公。孝公時號公子稱,最少。義保與其子俱入宮養公子稱。括之子曰伯禦,與魯人作亂,攻殺懿公而自立,求公子稱于宮中,入殺之。義保聞伯禦將殺稱,衣其子以稱之衣,臥於稱之處,伯禦殺之。義保遂抱稱以出,遇稱之舅魯大夫于外。舅問:“稱死乎?”義保曰:“不死,在此。”舅曰:“何以得免?”義保曰:“以吾子代之。”義保遂抱以逃。十一年,魯大夫皆知稱之在保,於是請周天子殺伯禦,立稱,為孝公。
【譯述】
魯孝公的義保臧氏。最初,孝公的父親武公與他的兩個兒子——長子括、中子戲——朝見周宣王,周宣王立戲為魯太子。武公死後,戲繼位,這就是懿公。其時孝公號公子稱,年齡最小。義保帶著兒子進入宮中撫養公子稱。括的兒子名叫伯禦,與魯人發動叛亂,殺死懿公而自立,又到宮中尋找公子稱,想殺死他。義保聽說伯禦要殺公子稱,就把稱的衣服穿在自己兒子的身上,讓兒子睡在公子稱的床上,結果被伯禦殺死。義保抱起稱出宮,在宮外遇到稱的舅舅魯大夫,舅舅問:“稱死了嗎?”義保說:“沒有死,在這裡。”舅舅問:“稱怎麼免於一死的?”義保回答說:“用我的兒子代替了稱。”於是義保抱著稱逃了出去。十一年,魯大夫都知道稱在義保那裡,就請求周天子殺掉伯禦,立稱為諸侯,是為孝公。
【原文】
秦攻魏,破之,殺魏王,誅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國曰:“得公子者,賜金千鎰;匿之者,罪至夷。”公子乳母與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見乳母,識之,曰:“乳母固無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聞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賜金千鎰;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儻知其處乎?而言之,則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則昆弟無類矣!”乳母曰:“籲!我不知公子之處。”故臣曰:“我聞公子與乳母俱逃。”曰:“吾雖知之,亦終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國已破亡,族已滅矣!子匿之,尚誰為乎?”母曰:“籲!夫見利而反上者逆,畏死而棄義者,亂也。今持逆亂而以求利,吾不為也。且夫凡為人養子者,務生之,非為殺之也,豈可以利賞畏誅之故,廢正義而行逆節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矣!”乳母遂抱公子逃于深澤之中。故臣以告秦軍,追見,爭射之。乳母以身為公子蔽矢,矢著身者數十,與公子俱死。秦君聞之,貴其能守忠死義,乃以卿禮葬之,祠乙太牢,寵其兄為五大夫,賜金百鎰。
【譯述】
秦國攻破魏國,殺掉魏王,還殺掉了魏王的幾個公子,但是有一個公子沒有找到,於是秦國就在魏國傳令:“找到公子的,賞賜千鎰金子;有隱藏公子的,就要殺掉他的全族。”這個公子的乳母與公子一起逃亡。魏國的一個舊臣看到乳母,認出了她,就說:“乳母別來無恙?”乳母說:“唉呀,我不知公子怎麼辦。”舊臣說:“公子現在在哪裡?我聽說秦國下了令,誰找到公子,賞賜千鎰金子;誰隱藏公子,就誅滅全家。乳母知道公子的住處嗎?如果說出來,可以得到千鎰金子;如果你知道不說出來,你的兄弟就活不成了!”乳母說:“籲!我不知道公子在哪兒。”老臣說:“我聽說公子是和你一起逃走的。”乳母說:“我即便知道,也不說出來。”舊臣說:“現在魏國已經滅亡,魏王宗族也被消滅,你隱藏公子,為的是誰呢?”乳母說:“唉!見利就上的人大逆不道,怕死而棄義的人就是亂臣賊子。現在持逆作亂以圖利,是我所不願意的,況且為人撫養孩子,為的是讓他生存下去,並非是為了殺死他,我怎麼能因為求利、怕死而去拋棄正義、為非作亂呢?我不能為了自己活命就讓公子被人捉去!”乳母就抱著公子逃到深山裡面。舊臣將公子的行蹤報告給秦軍,秦軍追上去,爭著用箭射他們。乳母用身體為公子擋箭,射到身上的箭多達幾十支,最後她與公子一起被射死。秦國國王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欣賞乳母能夠竭忠盡義,就下令按照卿的規格埋葬了她,而且用太牢祭祀她,還封她的哥哥為五大夫,並賞賜百鎰金子。
【原文】
唐初,王世充之臣獨孤武都謀叛歸唐,事覺誅死。子師仁始三歲,世充憐其幼,不殺,命禁掌之。其乳母王蘭英求自髡鉗,入保養師仁,世充許之。蘭英鞠育備至。時喪亂凶饑,人多餓死,蘭英乞丐捃拾,每有所得,輒歸哺師仁,自惟啖土飲水而已。久之,詐為捃拾,竊抱師仁奔長安。高祖嘉其義,下詔曰:“師仁乳母王氏,慈惠有聞,撫育無倦,提攜遺幼,背逆歸朝,宜有褒隆,以錫其號,可封壽永郡君。”
【譯述】
唐朝初年,王世充的大臣獨孤武都密謀叛變王世充,歸順唐朝,事情敗露而被殺。他的兒子師仁僅三歲,世充可憐他幼小,沒有殺,命令放在宮中撫養。師仁的乳母王蘭英自願受髡鉗,入宮撫養師仁,王世充答應了她。蘭英撫養師仁,無微不至。這時由於戰亂和饑荒,很多人餓死了,蘭英到處乞討,撿拾,只要得到一點吃的,就拿回去喂師仁,而她自己只是吃點土、喝點水而已。過了很長時間,她謊稱撿拾穀子,悄悄地抱著師仁跑到長安。唐高祖嘉獎她的仁義,下詔說:“師仁的乳母王氏,以慈惠而聞名,撫育別人的遺孤,不知疲倦,而且背逆歸朝,應該給以褒獎,以宣揚她的名聲,可以封她為壽永郡君。”
【原文】
五代漢鳳翔節度使侯益入朝,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叛於鳳翔,有怨於益,盡殺其家屬七十余人。益孫延廣尚繈褓,乳母劉氏以己子易之,拖延廣而逃,乞食于路,以達大樑,歸於益家。嗚呼!人無貴賤,顧其為善何如耳!觀此乳保,忘身殉義,字人之孤,名流後世,雖古烈士,何以過哉!
【譯述】
五代後漢鳳翔節度使侯益入朝謁見皇上,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在鳳翔反叛,他跟侯益有仇,就殺死侯益的家屬七十多人。侯益的孫子延廣還在繈褓之中,乳母劉氏用自己的兒子換了延廣,抱著延廣逃跑,沿路乞討,終於到了大樑,回到侯益的家中。嗚呼,人沒有貴賤之分,關鍵是看他做沒做好事。看這些乳母,捨身取義,替別人撫養孤兒,名傳後世,即便是古代那此堅貞不屈的剛強之士,也未必超過她們。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4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4
妾妾之地位與奴婢同
【原文】
《內則》:“雖婢妾,衣服飲食必後長者。”
【譯述】
《內則》說:“即便是奴婢和妾,也要遵守禮法,飲食起居都要先禮讓長輩和年紀大的人,自己排在後面。”
【原文】
妾事女君,猶臣事君也。尊卑殊絕,禮節宜明。是以“綠衣黃裳”,詩人所刺;慎夫人與竇後同席,袁盎引而卻之;董宏請尊丁傅,師丹劾奏其罪。皆所以防微杜漸,抑禍亂之原也。或者主母屈己以下之,猶當貶抑退避,謹守其分,況敢挾其主父與子之勢,陵慢其女君乎?
【譯述】
妾侍奉嫡妻,和臣下侍奉君主是一個道理。她們的尊貴和卑下不同,禮節也要區別分明。所以“黃衣綠裳”是詩人所諷刺的;慎夫人與竇後同席而坐,袁盎就回避;董宏請尊丁傅,師丹就向皇上彈劾他的罪。這都是為了防微杜漸,不讓禍亂在微小的地方開始萌生。即便有的嫡妻主母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也應當謙虛退讓,謹守自己的本分。更怎麼能依仗主父和兒子的勢力,欺淩和慢待正室呢?
【原文】
衛宗二順者,衛宗室靈王之夫人及其傅妾也。秦滅衛君,乃封靈王世家,使奉其祀。靈王死,夫人無子而守寡,傅妾有子代後。傅妾事夫人,八年不衰,供養愈謹。夫人謂傅妾曰:“孺子養我甚謹,子奉祀而妾事我,我不願也。且吾聞,主君之母不妾事人,今我無子,於禮斥絀之人也,而得留以盡節,是我幸也。今又煩孺子不改故節,我甚內慚!
吾願出居外,以時相見,我甚便之。”傅妾泣而對曰:“夫人欲使靈氏受三不祥耶?公不幸早終,是一不祥也;夫人無子而婢妾有子,是二不祥也;夫人欲居外,使婢妾居內,是三不祥也。妾聞忠臣事君,無時懈倦;孝子養親,患無日也。妾豈敢以少貴之故,變妾之節哉?供養,固妾之職也,夫人又何勤乎?”夫人曰:“無子之人,而辱主君之母,雖子歇爾,眾人謂我不知禮也。吾終願居外而已。”傅妾退而謂其子曰:“吾聞君子處順,奉上下之儀,修先古之禮,此順道也。今夫人難我,將欲居外,使我處內,逆也。處逆而生,豈若守順而死哉?”遂欲自殺。其子泣而守之,不聽。夫人聞之,懼,遂許傅妾留,終年供養不衰。
【譯述】
衛宗二順是衛國宗室靈王的夫人和他的傅妾。秦國滅掉衛國國君後,封衛國宗室的靈王,讓他繼承衛君宗族的香火。靈王去世後,他的夫人守寡又沒有兒子,但他的傅妾有兒子,為靈王傳宗接代。傅妾侍奉夫人整整八年毫不懈怠,而且供養更加謹慎。夫人對傅妾說:“你贍養我非常恭謹,你為靈王延續了香火,還要以妾的身份來侍奉我,我不願意這樣。現在你的兒子是咱家的主君,我聽說主君的母親不能以妾的身份去侍奉人,我沒有給靈王留下子嗣,按照禮法是應當被冷落廢黜的人,然而還能夠留在衛家,已經是我的幸運了。現在又得讓你遵守過去的禮節,我的心裡很感慚愧!我願意到外邊去另外居住,我們時間長了互相見個面,我覺得這樣對我很便當。”傅妾聽後哭著說:“夫人你莫非想讓靈王家貪上三件不好的事情嗎?靈王不幸早死,這是第一件不好的事;夫人沒有子嗣而奴婢傅妾卻有兒子,這是第二件不好的事;夫人想住在外邊,反讓奴婢傅妾住在家裡,這是第三件不好的事。我聽說忠臣侍奉君主沒有懈怠和厭倦的時候;孝順的子女供養父母親,生怕父母親早離開人世。我又怎麼敢因為身份稍微有點變化就改變節操呢?供養夫人本來就是我的職責,夫人又哪裡用得著多心呢?”夫人說:“我是個沒有子嗣的人,而有辱主君的母親,雖然你一片好意,願意這樣侍奉我,但世人還以為我不懂得禮呢。我還是決定要到外邊去居住。”傅妾出來對他的兒子說:“我聽說君子應當處順,行為都要符合禮義,這就叫做順。
現在夫人給我出了一道難題,她要到外邊去居住,讓我住在家裡,這是大逆不道。與其頂著大逆不道的罪名活著,還不如遵守禮法去死!”於是她想自殺。她的兒子哭泣著看守在她身邊,並勸說她,可她不聽。夫人聽說後,很害怕,於是答應傅妾留下來。而傅妾還像以往那樣,長年供養夫人,毫不懈怠。
【原文】
後唐莊宗不知禮,尊其所生為太后,而以嫡母為太妃。太妃不以慍,太后不敢自尊,二人相好,終始不衰,是亦近世所難。
【譯述】
後唐的莊宗不懂得禮法,將他的生母尊為太后,而封嫡母為太妃。
但是太妃並沒有因此而懷恨,太后也不敢自尊自大。兩個人自始自終和睦相處,這也是現在一件難能可貴的事。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3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3
婦不與公婆辯曲直
【原文】
《內則》:婦事舅姑,與子事父母略同。
舅沒則姑老,塚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請於塚婦。舅姑使塚婦,毋怠、不友、無禮于介婦。舅姑若使介婦,無敢敵耦於塚婦,不敢並行,不敢並命,不敢並坐。
凡婦不命運私室,不敢退。婦將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芷蘭,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婦若有私親兄弟,將與之,則必複請其故,賜而後與之。
【譯述】
《內則》說:媳婦侍奉公婆,跟兒子侍奉父母基本相同。公公死後,婆婆老了之後,婆婆不再管理家事。接管家政的長子媳婦,不論是舉行祭祀,還是招待賓客,大小事情都要向婆婆請示,介婦又要向長子媳婦請示。公婆教育長子媳婦不能怠慢介婦,不能對介婦無禮、不友好。公婆指使介婦,介婦更不能驕傲,不可跟長子媳婦相比,不敢和她一樣向別人發號施令,也不能和她坐在一起。 婆婆未叫媳婦回房,媳婦就不敢回房休息。媳婦若有私事,不論事情大小,都要報告公婆。媳婦不能有自己的錢財、積蓄、器物,不能向他人借東西,也不能私自送給別人東西。有人送給媳婦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芷蘭等東西,媳婦接受後就要交給公婆。公婆得到後很高興,如同自己得到了饋贈一樣。如果公婆將那些東西再送給媳婦,媳婦就要拒絕接受。實在推辭不掉,就要像重新接受公婆賜物一樣,將它收藏起來,留待缺乏時再拿出來用。媳婦如果有親戚、兄弟,想把這些禮物送給親戚、兄弟,一定要重新請示公婆,公婆再次賞賜自己之後,才能去送。
【原文】
曹大家《女戒》曰:舅姑之意豈可失哉?固莫尚于曲從矣!姑雲不爾而是,固宜從命;姑雲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故《女憲》曰:“婦如影響,焉不可賞?”
【譯述】
曹大家《女戒》說:“公婆的意願怎麼能夠違拗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曲從!婆婆說不要這樣,說對了,本當聽從;婆婆說這樣,但說錯了,也應當聽從。不要和公婆爭辯是非曲直,只能一味地順從,這就是所謂的“曲從”。所以《女憲》說:“媳婦如果能夠順從公婆,怎麼不可以獎賞她呢?”
【原文】
漢廣漢姜詩妻,同郡龐盛之女也。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篤,母好飲江水,去舍六七裡,妻常沂流而汲。後值風,不時得還,母渴,詩責而遣之。妻乃寄止鄰舍,晝夜紡績,市珍羞,使鄰母以意自遺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問鄰母,鄰母具對。姑感慚呼還,恩養愈謹。其子後因遠汲溺死,妻恐姑哀傷,不敢言,而托以行學不在。
【譯述】
東漢時廣漢人姜詩的妻子,是同郡龐盛的女兒。姜詩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妻子侍奉婆婆尤其溫順。薑母喜歡喝江水,但那條江離家有六七裡遠,姜詩妻子常常去打江水。有一次姜妻去打水,遇到大風,沒有按時回來。姜母口渴,姜詩責備妻子並將她趕出家門。姜妻便寄居附近的一戶人家家裡,晝夜紡紗織布,用掙來的錢購買珍貴的食物,讓鄰居老太太以自己的名義送給婆婆。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婆婆感到奇怪,就詢問鄰居老太太到底怎麼回事,鄰居老太太如實相告。婆婆聽後非常感動,而且覺得有些對不住她,就將姜妻接回了家。姜妻贍養婆婆更加恭謹。她的兒子因為到遠處打水被水淹死,姜妻擔心婆婆為此哀傷,就不敢說出真情,謊稱他到外邊求學去了。
【原文】
河南樂羊子,從學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姑。嘗有它舍雞謬入園中,姑盜殺而食之。妻對雞不餐而泣。姑怪,問其故。妻曰:“自傷居貧,使食它肉。”姑竟棄之。然則舅姑有過,婦亦可幾諫也。
【譯述】
河南的樂羊子,到外邊求學,七年不回家,妻子在家辛勤地贍養婆婆。有一次別人家的一隻雞誤入她家的園中,婆婆悄悄將它殺掉燉了吃。樂羊子的妻子不吃雞肉,反而哭泣。婆婆感到奇怪,問她為什麼。她說:“我自慚家裡貧窮,讓您吃他人的雞肉。”婆婆聽後就將雞丟棄了。如此說來,公婆如果有過錯,媳婦也可以勸諫。
【原文】
後魏樂部郎胡長命妻張氏,事姑王氏甚謹。太安中,京師禁酒,張以姑老且患,私為醞之,為有司所糾。王氏詣曹,自首由己私釀。張氏曰:“姑老抱患,張主家事,姑不知釀。”主司不知所處。平原王陸麗以狀奏,文成義而赦之。
【譯述】
後魏樂部郎胡長命的妻子張氏,侍奉婆婆王氏非常恭謹。太安年間,京師規定不准賣酒。張氏因為婆婆上年紀了,而且有病,就悄悄在家裡為婆婆釀酒,結果被官府抓獲。婆婆王氏親自到官府,說酒是她自己釀的,與媳婦沒關係。可媳婦張氏卻說:“我婆婆年老有病,是我主持家事,婆婆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斷案的人竟不知該怎麼處置。平原王陸麗將這件事寫成奏章上奏,文成為她們婆媳之間的恩義之舉所感動,就赦免了她們。
【原文】
唐鄭義宗妻廬氏,略涉書史,事舅姑甚得婦道。嘗夜有強盜數十人,持杖鼓噪,逾垣而入。家人悉奔竄,唯有姑獨在堂。廬冒白刃,往至姑側,為賊捶擊,幾至於死。賊去後,家人問,何獨不懼?廬氏曰:“人所以異禽獸者,以其有仁義也。鄰里有急,尚相赴救,況在於姑而可委棄?若萬一危禍,豈宜獨生!”其姑每雲:“古人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吾今乃知廬新婦之心矣!”若廬氏者,可謂能知義矣。
【譯述】
唐代鄭義宗的妻子廬氏,略通書史,她侍奉公婆,很符合婦道。有一天黑夜,幾十名強盜手持棍棒,喊叫著翻牆而入。家裡人都逃走了,只有婆婆一人在廳堂。廬氏冒著強盜的刀劍,跑到婆婆身邊,差點被賊寇打死。強盜退走,家人問廬氏為什麼不怕?廬氏回答說:“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是因為人懂得仁義道德。鄰居家如果有危急情況,尚且能相救,況且是自己的婆婆,怎麼能丟下不管呢?如果她遭了什麼禍患,我有何臉面活下去呢?”她的婆婆常稱讚說:“古人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我現在知道媳婦廬氏對我的孝心了!”像廬氏這樣的媳婦,可以稱得上是知道禮義了。
【原文】
《詩》:“何彼穠矣,美王姬也。雖則王姬,亦下嫁于諸侯,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
【譯述】
《毛詩》說:“《何彼穠矣》這首詩,是讚美周王的女兒王姬的品德的。她雖然是王姬,卻下嫁給諸侯。她的車子和衣服都不以尊貴來壓她的夫家,而是比王后低一個等級。她是周王的女兒,仍嚴守婦道,成全恭敬和順的美德。
【原文】
舜妻,堯之二女。行婦道于虞氏。
【譯述】
舜的妻子是堯的兩個女兒。她們侍奉舜的家人,嚴格遵守婦道。
【原文】
唐岐陽公主,憲宗之嫡女,穆宗之母妹,母懿安郭皇后,尚父子儀之孫也。適工部尚書杜悰,逮事舅姑。杜氏大族,其他宜為婦禮者,不翅數千人。主卑委怡煩,奉上撫下,終日惕惕,屏息拜起,一同家人禮度。二十餘年,人未嘗以絲發間指為貴驕。承奉大族,時歲獻饋,吉凶賻助,必經親手。姑涼國太夫人寢疾,比喪及葬,主奉養,蚤夜不解帶,親自嘗藥,粥飯不經心手,一不以進。既而哭泣哀號,感動它人。彼天子之女,猶不敢失婦道,奈何臣民之女,乃敢恃其貴富以驕其舅姑?為婦若此,為夫者宜棄之,為有司者治其罪可也。
【譯述】
唐代岐陽公主是唐憲宗的嫡女,唐穆宗的同母妹妹。她的母親懿安郭皇后,是郭子儀的孫女。岐陽公主嫁給工部尚書杜悰,開始侍奉公婆。杜家是個大家族,除了公婆,媳婦應該對其行婦禮的人還有幾千人。公主謙卑怡順,侍奉公婆,愛撫後代,整天忙忙碌碌,行施各種禮儀,一律與家裡其他成員一樣。她在杜家二十多年,人們沒有指責過她一絲一毫的驕貴。她侍奉大家族,無論祭祀,還是操辦紅白喜事,都要親自動手。婆婆涼國夫人從臥病在床到死,公主親自侍奉,晝夜衣不解帶,親自為婆婆端湯送藥。等到婆婆死後,她哭泣哀號,感動他人。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尚且不敢不守為婦之道,而平民的女兒,怎麼敢憑藉富貴而怠慢公婆呢?為人媳婦如果這樣不懂禮,丈夫應該將她拋棄,讓有關部門治她的罪。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2
舅姑孝順公婆如父母
【原文】
晏子稱:“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譯述】
晏子說:“婆婆慈祥而有威信,媳婦聽話而又溫婉,是禮法中最好的表現。”
【原文】
《禮》:“子婦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休之。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譯述】
《禮記》說:“婆婆雖然疼愛兒媳,但還是要讓她去辛勤勞作,不能捨不得讓她幹活,實在不得已,可以讓她在幹活時多休息幾次,不要累壞了身體就可以了。兒媳婦不孝敬公婆,公婆不要生氣,也不要怨恨,先教育她。如果教育不聽,然後再訓斥她。訓斥也不起作用,就讓兒子休掉她,但不表明她的失禮之罪。
【原文】
季康子問于公父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語肥也?”對曰:“吾聞之先姑曰:‘君子能勞,後世有繼。’子夏聞之,曰:‘善哉!’商聞之曰:‘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謂之不幸。’夫婦,學于舅姑者,禮也。”
【譯述】
季康子問公父文伯的母親:“您有話要告訴我嗎?”回答說:“我聽我婆婆說:‘君子如果能任勞任怨,子孫後代就會興旺發達。’子夏聽後說:‘對啊!’商曾聽說:‘古代女子出嫁,如果沒有公婆,就是不幸。’所以,兒媳婦必須向公婆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是禮法所規定的。”
【原文】
唐禮部尚書王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禮有婦見舅姑之儀,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禮皆廢。珪曰:“今主上欽明,動循法制,吾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所以成國家之美耳!”遂與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親執笲,行盥饋之道,禮成而退。是後,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備婦禮,自珪始也。
【譯述】
唐代禮部尚書王珪的兒子王敬直娶南平公主為妻。從前禮法中本有媳婦拜見公婆的儀式,可是到了後來,公主出嫁後拜見公婆的禮節就廢止了。王敬直與南平公主結婚時,王珪說:“如今皇上英明,所有的事都依據法律,我接受公主的拜謁,並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而是要成全國家的美德。”於是王珪就與妻子坐在首席上,讓公主親自拿著笲,履行盥洗和獻飯等拜見公婆的儀式,公主行禮完畢後才退下。此後,公主出嫁,只要公婆健在,就要行拜見公婆的禮儀,這個禮儀的施行始于王珪。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1

整合管理~3.4齊家~家範~02家範譯述~10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01
嘴裡含飯,救活外甥
【原文】
秦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遭驪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太子,贈送文公于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曰:“我見舅氏,如母存焉!”故作渭陽之詩。
【譯述】
秦康公的母親是晉獻公的女兒。文公遭遇驪姬之難,尚未回國,秦姬就死了。穆公收留了文公。當時康公為太子,把舅舅文公送到渭陽,他想到母親已死,就說:“我見到了舅舅,就好象看見了我的母親一樣。”因此還寫了渭陽之詩。
【原文】
漢魏郡霍諝,有人誣諝舅宋光于大將軍梁商者,以為妄刊文章,坐系洛陽詔獄,掠考困極。諝時年十五,奏記于商,為光訟冤,辭理明切。商高諝才志,即為奏,原先罪,由是顯名。
【譯述】
東漢魏郡有個人叫霍諝。有人在大將軍梁商那裡誣告霍諝的舅舅宋光。宋光以亂寫文章罪,被關進洛陽監獄,在嚴刑拷打之下,困苦不堪。當時霍諝年僅十五歲,就上書梁商,為舅舅喊冤,言辭意思明白懇切。
梁商器重霍諝有才能、有志氣,便為宋光向上邊說好話,寬恕了他的罪過。霍諝因此而出了名。
【原文】
晉司空郤鑒,頰邊貯飯以活外甥周翼。鑒夢,翼為剡令,解職而歸,席苫心喪三年。此皆舅甥之有恩者也。
【譯述】
晉司空郤鑒在饑荒年月靠嘴裡含一口飯救活了外甥周翼。郤鑒去世後,周翼正擔任剡縣縣令,他辭職回家,為舅舅服喪三年。以上這些都是舅甥之間有恩情的典範。